兴县蔚汾镇河儿上村:香菇香 日子甜

黄河新闻网 > 吕梁频道 >  经济三农

估摸着棚里的菌棒快到大规模出菇的日子,王俊婵闲不住了。“在村里采摘香菇,离家近还不少挣钱,如果外面没有合适的打工处,今年我和老伴打算继续干下去!”

56岁的王俊婵是兴县蔚汾镇河儿上村的贫困户,以前家里就靠着老伴刘信奴在外打零工养家糊口。由于没技术没手艺,一年到头挣不下几个钱,有时到手的工资还“缺斤少两”,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

后来村里建起了食用菌大棚,两口子在棚里打工,虽然每年只忙几个月,但收入却不少。“去年俺俩挣了 1万 8千多块钱,还没咋受苦,再加上分红的钱,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哩!”王俊婵说,自从建起了香菇大棚,村里人每年有分红、有福利,村子的面貌也是一年一个样。

然而在村党支部书记张补平口中,前些年的河儿上却是另一番景象。“河儿上虽然离县城只有 1 公里,但以前一没资源二没产业,1080 亩地就是村里最值钱的家当。全村 900 口人,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地里刨食。”

2014 年,河儿上村被确定为贫困村,165 户518人的脱贫任务摆在了村“两委”面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在各项脱贫攻坚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经过村‘两委’与驻村扶贫干部研究后,决定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张补平说。

利用扶贫资金,2017 年村委流转 17.8 亩土地,总投资 145 万元建起了 37 个食用菌种植大棚,并从河南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种植指导及销售服务。

地还是那片地,收益却有着天壤之别。17亩土地上的 20万菌棒当年增收 20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破零。在收入分配方面,村集体留 5万元,其余 15 万元按比例给贫困户每户分红356 元,共带动了 132 户贫困户增收。截至目前,食用菌年均收益都达到了 20万元。

“像俺这年龄,出去打工没地方,家里又闲不住。现在每年能领到几百元分红不说,还可以在种植基地挣钱呢!”贫困户杨侯信今年 65 岁,一直在家门口的食用菌大棚务工。食用菌产业共吸纳村里 15 名劳力从事香菇采摘等工作,其中贫困户 8 人,每人每年通过务工可收入 1.2 万元。不仅贫困户受益,非贫困户每年也能领到村里发的福利。

种植食用菌的“甜头”,坚定了河儿上村发展产业的劲头。

2017年 12月,河儿上村成立全县第一个村委会牵头、全体村民自愿参与的经济合作总社,所有村民每人以 50元入股。“除了继续发展香菇种植产业,2018年总社以每亩 35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 262亩,发展中药材种植,统一管理、技术、采收和销售,收入将按比例给社员分红。预计今年将有 80万元的收入。”村委会主任、合作总社理事长杜永军介绍,总社还承揽了村里的护村河坝、便民桥、道路绿化等项目及 1605亩造林工程。如今在合作总社务工的社员中,有 36人为贫困户,人均收入可达 2728元。

村集体有了收入,村干部办事有了底气和力量。河儿上村沿河而建,多年来卫生环境一直很差。村“两委”结合实际,重点加强村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内公路、河道、巷街、公共场所、农户庭院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完成了村中主干道硬化 1.3 公里,种植油松、云杉 4000 株,河上村人居环境和交通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 3 月底,河儿上村面积 2800 平方米的 3 个育菌温室大棚工程在水塔上开工,所需的 47 万元资金先期由村里自己垫付,验收合格后县农业农村局给予全额拨款。在施工现场,焊接大棚的电焊声与制作菌棒的机器声相互交织,一派繁忙的景象。

为啥要建自己的育菌棚?张补平指着正在建设的温室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外面采购一根菌棒需 4.6 元,自己培育的话只要 3.8 元,一年 20 万菌棒就能节省十几万元。俗话说省下的就是挣下的,从长远看,这账划得来!

香菇飘香、苦参鲜绿。在食用菌和中药材产业支撑下,河儿上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小康步伐越来越坚定,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美好。(记者 岳旭强)

吕梁日报

[编辑:王伟]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