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润艳:以微薄之力为乡村教育织出一缕曙光

黄河新闻网 > 吕梁频道 >  文旅教育

黄河新闻网吕梁讯(马智勇)9月10日,教师节这天,文水县西城乡东城村教师武润艳收到许多学生的祝福,18年来,她带过上千名学生,这些学生有的能记起名字,有的记不起来。每年的这个时候,除微信短信祝福外,还有的专程赶来看望。今年,康宁同学就来到学校看望老师,康宁毕业于中北大学,毕业后考上公务员在太原市清徐县税务系统上班。他说:武老师当年为学生付出了很多,她是大家心目中敬佩的老师。在武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培育下,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2003年,武润艳在吕梁高专外语系毕业后,一直呆在在农村教书,多年来担任班主任。教过思想政治、外语、语文等科目,“村里学校缺什么老师,都可以代替。在农村,老师是全科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本领。”

 本来,她的家在太原,由于丈夫在铁路工作,遇上铁路工程项目多,全国各地跑,工作点流动性大,总是聚少离多,家里一切事务都留给她。孩子生下来就由母亲带着,当年嫂嫂身体不好,母亲还要照顾嫂嫂。为了照顾母亲和孩子,还有哥哥嫂嫂,2012年,武润艳回到娘家东城村。孩子户口在太原,从幼儿到3年级跟着她在村里上学,但丈夫和家人希望孩子回太原上学,武润艳思想斗争了好长时间。“我是普通的老师,其实也是一个很普通的母亲和妻子,没有那么高尚,2016年最终决定把孩子转到太原上学,由年迈的爷爷和奶奶照看。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刚开始最担心孩子的学习,白天工作忙,就利用晚上视频,一道一道题教孩子。这样坚持适应了1年,孩子成绩稳定了,主要是养成好习惯,我才放心。这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表达清楚的……”武润艳说着说着停顿了下来……

 这些年,她也想过调动回太原,“先不说调动工作难办,就是一种情怀说服不了自己,生在东城,长在东城,我离不开东城村的孩子,特别是我的母亲这些年为我付出了太多,想到这些,我决定安心留下来教书,不走了。”武润艳快人快语。

 “家访”是传统意义上给与老师的基本功。不知何时,由于现代化的视频冲淡了“家访”的意义。但武润艳相信:尽管信息手段很发达,但传统的家访零距离沟通人情味更浓,效果更好。今年刚开学,班里的小孟同学出现了不认真做作业的情况。经了解,孩子父母在外务工,把他交给爷爷奶奶带,现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相对改变了,语文拼音和英语基本不会辅导。她联系了孩子的奶奶,约定时间家访后,“孩子表现不错,连续三天能交作业了。”说到家访,实际就是“教育家长”。班里小陈同学内向,作业写得很认真,就是上课基本不主动回答问题。这是咋回事?“知道孩子的奶奶和我母亲熟悉,由我母亲捎话给孩子奶奶,让帮助联系家长后我决定家访。”原来,孩子的爸爸妈妈养牛很忙,平时顾不上照顾,尤其是教育孩子方法不对。爸爸陈凯庆和妈妈郝改霞回忆起这件事很愧疚:“我们和孩子沟通出了问题,孩子稍有点问题,不是骂一顿就是打一顿。武老师找到我们,告诉我用聊天的口气和孩子交流,多表扬孩子,孩子年龄小需要鼓励夸奖,孩子学习很辛苦,和大人们干活一样辛苦,需要给与鼓励。”照着武老师的要求试着和孩子沟通后,孩子的性格变了许多。“农村学校的孩子语文阅读能力差,读书较少,孩子不爱阅读,他看书你们也看书,陪上一段时间就好了。”“不要放弃自己的孩子,少责罚多关心,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学好能变好”,这些都是武老师家访时经常讲给家长的话。学生家长对老师的话十分认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学校生源受到冲击,这让武老师和其他广大农村教师很困惑。“我不反对孩子进城享受好的教育资源,我的孩子就回了太原。对于家庭条件允许的可以进城,但条件不允许的就建议不用出去上。”曾经,得知班里的小刘同学要进城就读,武润艳找到家长苦口婆心劝说:我家孩子太原上学,我也不想离开,孩子5天一人在家不容易,你家的条件也不允许。咱村里有优势,老师们负责,班容量相对少,能够一对一手把手教。中午晚上老师都在,随时可以面对面交流。家长最终选择不转学,孩子安心留下来读书。“这几年的生源相对好,家长信任老师,相信学校。今年小学6个班,幼儿3个班,在校小学生186人,幼儿103人。特别是幼儿,有30多人入学,高年级转走的也相对少了。这都是武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功劳。”校长陈朝钊也十分感激。

尽管城里与乡村教育存在很多差距,但广袤的乡村需要武润艳这样扎根农村的教师,她们担负着教育农村孩子的重任,她们守望着乡村,为乡村的未来织出一缕希望的曙光…

 

[编辑:白丽红]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