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 蹚出脱贫致富新路子 ——吕梁市产业扶贫工作综述

黄河新闻网 > 吕梁频道 >  经济三农

图为石楼县金鸡扶贫项目。 刘亮亮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之路”。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带动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2016年以来,我市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按照“突出特色、提质增效,覆盖扩面、精准到户,主体带动、利益共享”思路,探索和形成了贫困地区产业脱贫的新路径,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近年来,我市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实施生态产业化,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夯实基础,真正让乡村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好势头,在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蹄疾步稳。

走进交口县石口乡山神峪村,放眼望去,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香菇大棚一座连着一座,大棚内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香菇长势喜人,菇农原秀平正在香菇棚内采摘香菇。四十多岁的原秀平家里共有五口人,多年来都是靠种地为生,没有其他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困难。2016年以来,利用房前屋后种植香菇的政策,原秀平主动尝试种植香菇,经过四年的发展,制棒、摘菇、剪菇、晒菇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原秀平夫妇来说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告诉记者:“我从一个棚发展到四个棚,为了种香菇方便,我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自己建了冷库,香菇这个产业确实不错,各方面收入也可以,生活条件相应地也好了,以后继续在香菇产业发展吧。”

近年来,为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交口县紧紧抓住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香菇栽培设施农业,通过外出考察、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党员干部带头、动员资源型企业转型等多种方式和方法,从2014年开始在石口乡先行先试开始种植香菇,到2017年先后引进长河菇业、新大象公司、东阿阿胶等一批优质龙头企业,新发展韦禾、天麟、双轩、百世食安、亿象等一批规模本土企业,全县香菇企业“遍地开花”,成为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大支柱产业。交口县西交子村菇农郭明太说:“2018年连打工带种菇挣了3万块钱,2019年有机会了,也有了点技术,就又包了3个棚,结果效果挺理想,一个棚挣一万多块钱,3个棚能挣4万多块钱。”

目前,交口县食用菌产业规模达到5000万棒,香菇生产能力5万吨,精深加工产品销售量30%以上,带动全县7000余农户10000余农民参与,实现产值超过5亿元,真正实现扶贫由“输血”变“造血”,让食用菌产业真正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质量越来越好。

近年来,全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壮大特色扶贫产业。大力发展小杂粮、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畜牧养殖等特色农牧产业,打造了汾阳核桃、临县红枣、石楼蜂蜜、兴县小杂粮、岚县马铃薯、方山中药材、交口食用菌、文水牛肉和蛋鸡等“一县一业”基地县,基本形成“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格局,带动近60万贫困群众实现增收,23.7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实现脱贫。

龙头企业拓宽产业扶贫路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桥梁和纽带,我市组织动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地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构建了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为基本的多种带贫益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我市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4户、市级骨干龙头企业141户,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0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由2015年的130亿元增长到今年的200亿元以上。

作为红枣主产区,我市按照省委要求部署,把发展枣芽茶作为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加快构建采、制、销全产业链,让药茶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产业。临县雷家碛乡双井沟村有优质红枣林1200多亩,从去年开始,这里被确定为枣芽茶采摘基地,为此,村里专门成立了合作社,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采收。临县双井旺专业种养合作社负责人李金涛说:“我们的枣叶纯天然无污染,枣叶子品质好,所以人家就看中我们,跟我们签订了三年的合同。我还成立了合作社,带动了十几户贫困户一年仅在枣叶茶上能收入4000多元。”村民张生唐种着几亩枣林,受到这几年红枣滞销的影响,老张准备砍掉枣树改种其他作物,但是经过两年的枣芽采摘,让老张改变了想法。张生唐告诉记者,从五月份开始采到七月份,每天一个人能采到20多斤,卖50多块钱,一个月能挣2000到3000元。他们现在以卖枣芽为主,秋天再收一部分枣,啥事也不误。

红枣林里,枣农们忙得火热,位于临县白文镇庙坪村的茗玥茶叶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工人们同样干得热火朝天,新鲜的枣芽被统一运送到这里进行加工、制作。在枣芽茶的制茶车间,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新鲜枣芽在这里经过挑选、揉捻、发酵、烘干、成形等九道工序后,就变成可以饮用的药茶了。

山西药茶历史悠久,枣芽也有入药的传统,当地有“一芽顶百岁”的说法。为此,临县茗玥茶业有限公司同山西中医药大学深度合作,并在研发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做到了工艺合理、技术成熟、产品优良。目前,茗玥茶叶有限公司已研发出枣芽红茶、枣芽绿茶等十多种系列产品,并与日本客商签订了出口订单,同时依托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扩大销售渠道。

临县阳府井集团董事长杨五生说:“省委提出要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资源优势,以产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内核,打造特色品牌,把我们临县枣芽茶做强做大,为我们当地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支撑。”

我市将进一步推进枣芽茶采摘、生产、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增值增效,在临县筹建打造10万亩枣芽茶采摘基地,在覆盖17个红枣主产乡镇的基础上,逐步向石楼、柳林、兴县沿黄三县拓展“枣芽茶”分装车间,全面推动吕梁药茶产业以及红枣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惠及枣农65万人。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并驾齐驱

聚焦深度贫困,各县市区千方百计通过产业发展促进村民收入稳步提升,产业经济和村集体经济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发动机”。

“枣地鸡的生长周期是六个月,现在已经两个月了,再有四个月就能出栏了。”家住石楼县辛关镇霍家村的霍永星每天都会早早地来到自家院子里的鸡棚里,喂食、拍照,并及时上传到电商平台完成每天的养鸡日记,以便关注他的网民们及时了解他养殖的“枣地鸡”的生长情况。

霍永星口中的“枣地鸡”是他在今年刚刚考察引进的“九斤鸡”公鸡养殖项目。霍永星在几年前因为有经营电商的工作经验,便依托小额贷款回乡办起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实现了脱贫。为了更好地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今年年初,在政策的引导下,霍永星依托村里多年来发展起来的近万亩枣树林,和帮扶工作队员中农业大学毕业的张永强的养殖技术指导,办起了养殖公司,先行先试,为乡亲们的美好生活继续探路。霍永星说:“现在我自己有一个电商平台,还在外面合作两个电商平台,现在河北那边的‘跑步鸡’一只能卖到168元,按照这个价格一只鸡的纯利润能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一年下来就能赚一百多万。”

好产业又有好前景,自然有人跟着干。在霍永星的带领下,前不久,同村外出打工的小伙霍明明也返回了家乡。霍明明说:“我看见人家养鸡生意还不错,我也想干,就弄了些鸡想把这个事业搞好,以后也不用出去打工了,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霍家村共有387户1275人,其中贫困户325户714人。自脱贫攻坚以来,霍家村党支部和帮扶工作队就确定了通过发展产业来实现脱贫致富的方式。几年下来该村的红枣、红薯、光伏、旅游等产业都得到了稳步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了30万元左右,村民人均收入也超过了4000元。截至2019年年底全村已有323户710人实现了脱贫。

放眼吕梁大地,一袋袋木耳、一筐筐核桃、一罐罐茶叶、一盒盒包装精美的特色产品售往全国各地,一幅幅壮美的产业发展画卷徐徐展开……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一县一业一联盟、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为总体思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特色优质、有机旱作、循环利用”为方向,以“六个提升”为重点,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汇聚各类生产要素,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做好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努力蹚出一条吕梁现代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记者 刘小宇)

吕梁日报

[编辑:张晶晶]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