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孝义:种文化 传技艺 续写非遗故事
2021-05-17 09:40:45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纸转刀走,纤毫毕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皮影头像跃然纸上;棍棒刀枪,莲步轻移,或阳刚或娇俏的身段形体训练在一招一式中见真章;人偶起舞,皮影激战,一个个传统节目有声有色……

走进孝义市职业教育中心非遗实践基地,如同走进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博物馆。琳琅满目的皮影作品,精彩纷呈的皮影、木偶表演,在一个个青春朝气的脸庞上续写着新的非遗故事。

播种,我的家乡有非遗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农历辛丑牛年,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所以我特意选了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中的第二幅图为素材,以《回首》题,寓意不忘初心……”孝义市民间艺术研究院木偶创新工作室主任王茂伟耐心细致地给学生讲解皮影作品。

画稿、醒皮、雕刻、上色、组成,皮影制作流程熟稔于心。“以前的人好厉害,心灵手巧,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起来,文化底蕴深厚”,从一开始抱着新鲜尝试的念头,到现在深深热爱,沉浸其中,高二微机72班的武祥泉学习皮影雕刻已经两年了,皮影也在他心里扎下了根,逐渐枝繁叶茂。

从2019年4月非遗进入孝义市职业教育中心二课堂到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设立非遗实践基地,从一开始5个学生到现在50多名学生,成为孝义市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回想一开始的艰难,孝义市民间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晋朝感慨不已,皮影、木偶、碗碗腔是孝义的文化三宝,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在大力支持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但始终有些后继无力,面临着“断代危险”。

“一开始没有意料到,只招了5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听父辈说过没看过,对家乡的传统文化不了解,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聘请9个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给学生表演示范,挨个教室讲非遗知识”,刘晋朝说到,从培养兴趣开始,很多学生都是零基础,逐步认识非遗,学习非遗,爱上非遗。

“不能让国家级非遗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了代,我们愿意为传承非遗文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怀抱着共同的信念,武兴、李世伟、吕改琴、董晓玲等老一辈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退而不休,倾心投入到非遗传承的事业中,用爱心、耐心、热心浇灌着非遗之花。

“我的家乡有非遗!”如今,一提到地方文化特色,孝义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都无比自豪。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学生就是一名宣传员,非遗实践基地经过艰难摸索,先走一步,在青年一代心中扎下了根。

传承,非遗成就未来

“从刚开始的坚持不下来,举不动,学不会,不想学到后来经过老师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教导、练习,所有人慢慢钻进了门道”,从被动到主动,从试试到热爱,一份《暑期木偶培训有感》道出了学生们学习非遗的心路历程。

“高一学非遗理论知识,从雕刻、形体训练开始学习,到高二开始细分,有皮影雕刻、皮影表演、木偶表演”,木偶操作表演教师石美玉对学生的基本功练习非常严格,“每次开课之前先要练习20分钟的举功,最近在紧急排练《锅庄》,迎接孝义校园文化艺术节。”

非遗传承以前都是师带徒,个人式教学。从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到教师,既是挑战也是考验,非遗系统化专业化教学急需一份校本教材。“没有教材就自己编,王茂伟把自己参赛获得的5000元奖金拿出来编教材”,石美玉指着教材中的形体训练图片,“这是我们指导学生拍的,学生参与编写教材,积极性也高,学艺是门苦差事,为了鼓励学生,去年暑假集训我们自己出资给学生置办了集训服。”

“多一门手艺,多一条出路”“我想把皮影雕刻当一门技艺来发展”“我们排练的皮影武打戏《收五毒》入选全省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打下扎,左刺右挡,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老师真传实授地教,学生勤奋刻苦地学,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的对接融合,在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给学生的未来增添了无限可能。

“戏曲身段、形体训练为木偶表演打基础,将来也可以报考中戏、上戏木偶专业班、省戏校等专业院校,参加实践活动进景区演皮影、木偶,戏曲跑流程一天收入200元”,面对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文艺人才的稀缺,孝义市民间艺术研究院不断开拓思路,立足传统,融合现代,专注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演艺复合型人才。

传承和发展非遗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过程很漫长。播种、耕耘、施肥,在非遗路上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份辛劳每一次坚持,都会在以后获得答案,非遗传承,未来可期。

 

[编辑:白丽红]
分享到: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