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录吕梁的沧桑巨变

黄河新闻网 > 吕梁频道 >  文旅教育

档案馆,馆藏一座城市的发展史。

在离石区永宁中路吕梁市档案馆的库房里,推开一列厚重的密集架,打开一卷鲜活的档案,字里行间见证了吕梁的城市变迁,吕梁人民生活变迁的诸多故事蕴藏其中。

艰苦奋斗开新局

翻阅档案,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祖国的发展壮大、繁荣富强,吕梁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同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可歌可泣、携手共进的奋斗之歌。

一本《组织史资料》,一串国民经济发展数字,一组建政土改的照片,真实再现了吕梁各县纷纷召开群众大会庆祝新中国的成立,民主建政工作成效显著,新区土改工作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财政状况实现基本好转的历史时刻。

改革开放见成效

档案全宗8—类目4—案卷004,这是吕梁市档案馆一楼档案库房里吕梁地区行政公署1971年的一卷档案,其中有一份《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恢复成立吕梁地区等行政区划问题的通知》,文件印发于1971年4月16日,标志着吕梁地区的正式组建。

自此,全区人民披荆斩棘、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和丰硕的成果。在极富传奇色彩的“吕梁建设”中,吕梁人民经过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教育兴区”战略、开发科技扶贫、对外开放引资、拍卖四荒、连环脱贫等一系列改革和建设,各项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在市档案馆三楼的档案资料库里,我们看到了一份1980年7月11日的《山西日报》,头版头条的位置报道了《中共吕梁地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放宽政策 建立联产到组到人责任制农民极大高兴》的新闻,其中所说的,就是离石坪头公社的赵家山大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赵家山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推行“包产到户,联产计酬”的第一年,在三伏天基本无雨的情况下,夺得丰收年,1980年实行大包干,将集体耕地以户按人口、按劳动力包了产,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举摘掉吃返销粮的“帽子”,被誉为“吕梁山上的一面红旗”。

档案见证了吕梁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的吕梁正在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砥砺奋进奔小康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蓝图都是实干实现的。2004年,吕梁撤地设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发进取,围绕建设“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了城乡统筹一体化、区域经济特色化、传统产业新型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美丽和谐新吕梁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在档案馆五楼的《档案见证吕梁发展 岁月凝望历史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吕梁发展图片展》展厅,有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视察时的照片,总书记说,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总书记给予了吕梁人民深切的关怀,为吕梁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激励每一个吕梁儿女奋发图强,振兴吕梁。

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档案,真实再现了吕梁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如歌岁月;一串串数字,一组组图表,客观展现了吕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今天的吕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一座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魅力新吕梁正悄然崛起。(李卓如)

吕梁日报

[编辑:王伟]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