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直播”接地气,让传统文化火热“出圈”,在线人数达1万多……。”孝义市文化惠民开启新模式,通过“云端”打破时空限制,让市民在“云”上品味文化大餐,更多的人成为传统文化的“新粉”。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你觉得它很遥远。但它其实就在你我身边。它扎根民间,蕴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点滴之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我们传承非遗,就是传承一座城的文化根脉。
时而碎步轻移,时而翻转腾挪。近日,在位于孝义市新义街道办贾家庄村的民俗文化展览馆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戏)第八代传承人侯建川及戏班成员正围站在一幅五尺白色幕布后面,表演着传统皮影戏西游记中故事《大变化》,一个木偶,在老艺人两根细长竹竿的操控下演绎得活灵活现,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令人难以置信。
走进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专业摄影棚、置景车间、道具仓库等设施呈现眼帘,摄影师、灯光师、美工、木偶制作师、服装师等正在有条不紊各自忙碌着。在道具制作室里,一排排纸做的木偶造型生动夸张,栩栩如生,在师傅的操作下活灵活现。在直播镜头前,随着“锵锵锵”的戏曲乐声,木偶美猴王孙悟空出场亮相,一段流畅的金箍棒表演引得网友们纷纷留言评论;木偶在上,真人在下,台上的木偶瞬间活灵活现起来,在表演人员的操作下身着华丽服饰的木偶转起手绢、佛珠,还能空中翻腾,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让网友们点赞叫绝。
孝义皮影
孝义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皮影戏是通过白色布幕,观看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而产生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因皮腔音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
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面积为1.75m×1.21m。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60cm,俗称“二尺影”。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48cm,俗称“五尺影”,三岁牛皮为雕刻上等材料。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
孝义木偶
孝义木偶素有“三晋奇葩”之美称,因制作精美、操作传神逼真,表演手段独特而闻名国内外。
孝义木偶戏属杖头木偶戏,宋代时传入孝义地区。其木偶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适用,极具北方特色。孝义木偶班社演出形式多样,素有“两种形式,三种唱腔”之说。“两种形式”是指木偶和皮影,孝义木偶戏原来独立成班,后与皮影戏合成“灯影班”,白天演木偶戏,晚上演皮影戏。“三种唱腔”是指皮腔、碗碗腔和中路梆子,孝义木偶戏最初演出时用孝义秧歌干板腔、皮腔和中路梆子(晋剧)演唱,后来又加入碗碗腔。皮影、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道具,通过灯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并配之以乐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观众听到和看到有声有色的各种戏剧故事。
2006年,孝义木偶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年间,孝义木偶戏仅流传在山西省吕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后经政府支持,近年逐渐走出山西,远赴香港、台湾及海外多国交流演出。现如今,皮影木偶作为孝义文化的一张特色名片,正演绎着它不可或缺的文化特质,它所带来的传统文化魅力,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学习传承,发扬光大。
重点来了
“这皮影木偶戏演得真是太精彩了!唯一的缺点就是时间太短,还没看过瘾呢,真希望再多演1个小时。”“没想到不出家就能看到这么高水平的皮影木偶戏表演,这不仅丰富了咱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2个小时的非遗直播,不仅直观地为网友们展现了孝义市独特非遗文化,更让网友们了解了孝义地域、文化特色,对孝义产生了浓厚兴趣。
“传承发展非遗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潮流,让非遗借助各方资源插上腾飞的翅膀。”孝义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直播+非遗”模式,不仅让非遗技艺以年轻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吸引年轻用户关注,推动非遗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活化与创新。对非遗好物也是一次积极尝试,提振孝义文旅发展信心。
直播现场,70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武兴介绍,表演者通过操纵木杖完成动作,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也称“举偶”。经过多年研究及悉心传授,大部分年轻学员操纵木偶技艺高超,不仅可以表演甩发、喷火、舞长绸、梢子功、翎子功、佛珠转抛接等高难度动作,还可以表演川剧变脸、书法等绝技。
孝义皮影木偶剧团团长刘亚星告诉网友,今年以来,他们拍摄了大量的短视频,并定期开展网络直播,尽管目前他们在直播平台还没有形成流量爆款,但他相信,随着用户的积累以及对松桃苗绣精湛技艺的展示,一定会达到质的飞跃。
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直播,
这是孝义人对非遗文化的宣讲!
它代表了孝义人的态度!
让非遗搭上互联网直播新时代,利用互联网的工具,扩大非遗的影响,加强非遗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受益人群也从过去的中老年到现在的青少年和年轻人,受众的年龄层次越来越低龄,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群越来越多。我们砥砺前行,奋力为非遗发声,只为让它重新走进生活。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遗产。
微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