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档案馆切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聚焦档案管理水平提升,靶向精准管理,念好“建管用”档案管理三字诀,有力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不断推动全市档案管理工作提档升级。
用好用活“建”字诀,在夯实硬建基础上不落空。目前,市档案馆已完成选址拆迁和前期规划项目,拟建17000平方米;市财政共拨付市档案馆经费486.5万元,除预算内人员经费外还增拨49.5万元业务经费和37.82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档案管理系统及相关硬件设施。市档案馆进一步优化馆藏资源,除接收纸质档案之外,拓展接收领域,扩大档案接收范围和门类。今年,接收市直各单位2014年前形成的各类文书档案12054卷、9246件,原生电子档案811件、声像档案7盘、图书资料243册、口述档案17件、会计档案1470卷、统计档案1281卷、实物档案42件。同时,按规定对1990年之前的馆藏档案进行了开放鉴定;市档案馆利用电话、微信等途径方便群众查阅,强化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2020年共接待查阅利用1090人次,调档9120卷(册)。为了方便群众异地查档,与山西省档案馆、太原市档案馆、大同市档案馆、晋城市档案馆、忻州市档案馆等5家档案馆签订民生档案“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工作协议,构建了民生档案查阅服务共享利用平台。与此同时,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市档案馆在实现了档案文件级和案卷级目录100%数字化、2019年馆藏档案72.8%全文扫描的基础上,完成了原文数据挂接438万幅,数字化档案100%挂接完成,采集照片600余张,录制视频130GB,为了提高馆藏民生档案的信息化程度,优先安排民生档案的整理编目工作。市交易中心、养老中心、法院、市场管理局等单位都开展了全文数字化扫描,市人民法院、市人行、市交易中心等单位实现了电子档案的及时归档。
用好用活“管”字诀,在规范管理制度上不打折。抓好档案安全建设,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绝对安全。市档案馆健全了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及时排除馆库安全隐患;为了确保档案信息化安全,对馆藏影像、吕梁新闻、数字化档案等光盘载体的档案开展了迁移备份工作,共迁移2652盘,3.85T,目录3857条;提升全市档案工作者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市档案馆党支部科学合理安排学习和培训,在持续坚持每周二、周五开展集中学习交流制度的基础上,全年共组织集体学习32次,同时鼓励机关人员自学,利用学习强国APP开展系统性不间断的学习。为了有效检验学习情况,组织进行了2次考试。此外,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外派业务骨干前往西安、长治等地考察学习;与市农校联合举办了乡镇农村干部档案培训班;组织市直各单位和各县市区档案馆参加了中国知网“档案业务创新与能力提升公益大讲堂”和山西省档案馆组织的“档案从业人员网上教育培训”,要求全市档案工作者按时参加培训并将学习照片、截图发送到档案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群,将参加培训情况作为考核依据。积极做好重大活动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确保我市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和我市举办的各种重大活动档案齐全完整归档。同时,指导13个县市区做好脱贫攻坚档案,打造了交口县脱贫攻坚档案“一码清”模式和中阳县乡镇脱贫攻坚档案数字化全覆盖两个试点。
用好用活“用”字诀,在强化高效利用上不懈怠。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吕梁市档案馆第一时间迅速反应,做到查档服务不放松,服务群众多举措,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重视疫情防控过程档案的形成、主动收集和管理利用,全面记录和保存党委政府组织动员群众抗击疫情的全过程。疫情期间在吕梁第一民生微信平台发布了《吕梁市档案馆关于特殊时期远程查阅档案信息的公告》,引导公众提供电话、邮件、信函等远程服务渠道进行档案查阅,同时专门安排人员做好值班,为查档者提供网上查档服务;派出业务人员赴高速路口、火车站、汽车站、社区等采集照片档案资料320张,视频10G;要求各相关部门及时将此次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档案移交进馆;开展援鄂志愿者口述资料采集活动,采集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赴湖北武汉从事医护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的医护人员、吕梁蓝天救援队队员的口述档案共17例;市档案馆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市委号召,捐款捐物用于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今年是决战完胜脱贫攻坚之年,市档案馆立足本职,服务大局,起草了《关于建立脱贫攻坚档案管理“一码清”的实施意见》,将全市脱贫攻坚档案在做好纸质档案的基础上全部创新性推行“一码清”(即电子化)方式,通过“大数据+扶贫”,纳入信息平台管理。为了加大脱贫攻坚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6月9日起,市档案馆与吕梁日报社联合举办了“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57篇,全部报送参加了国家档案局举办“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征文活动,被国家档案局授予优秀组织奖。(记者 冯海砚 通讯员 李卓如)
吕梁日报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