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交口县把规范扶贫档案管理摆在突出位置,聚焦“档案留痕”,突出“五个强化”,确保扶贫档案的真实、完整、系统和安全,更好地为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服务。
一是强化三个保障,夯实档案工作基础。交口县把扶贫档案工作作为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统筹协调,强化保障,全力推进。明确总体目标、具体工作措施等,对精准扶贫整个工作流程和每个工作环节所产生各种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提出了详细的、操作性较强的指引性意见,实现了统一档案整理标准、统一档案装具、统一档案数字化等要求。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万元,7个乡镇49个贫困村自筹资金1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5万元,为推动扶贫档案规范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
二是强化三级联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在扶贫档案整理过程中,交口县把宣传教育贯穿扶贫档案整理工作始终,统一编印资料对扶贫档案管理政策、档案利用案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在此基础上,档案部门统筹安排、责任到人,包乡镇、包村实地指导脱贫攻坚资料的规范化整理工作。各乡镇成立专门资料整理小组,巡回对所辖村档案规范化整理工作进行指导,确保符合标准、整理规范。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乡土人才集中攻坚,发挥各自优势,入户进行宣传发动、资料整理等工作,形成了全县上下高度重视、认识到位的良好氛围。
三是强化试点工作,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为全面有效推进精准扶贫档案工作,交口县采取“试点先行”工作模式,从7个乡镇49个贫困村选择贫困人口多、集中连片贫困区和深度贫困区水头镇、石口乡、康城镇3个乡镇33个贫困村作为试点单位,试点乡镇和村分别占总数40%和60%。县档案馆按照扶贫档案形成的门类先行确立了8大类框架,各乡镇各村分别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分类大纲和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确保试点乡镇和村高标准推进。同时,坚持人对人、点对点,集中时间精力,统一人员培训,统一建设标准,以点上的突破,带动面上的整体推进,用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典型样板进行激励带动。
四是强化指导督促,实现全程跟踪服务。针对农村干部、档案员业务知识欠缺的突出问题,县档案馆从服务着手,手把手的全程跟进。组织贫困村的分管领导、档案员等赴示范乡镇进行现场学习,互相研讨,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聘请市档案馆专业人员对全县7个乡镇49个贫困村的档案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了业务水平;由县档案馆抽调业务精英,集中三个月的时间对贫困村的档案实地进行了指导,保证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做到全程跟进,手把手服务;县档案馆组成督查指导组,分乡镇、贫困村督查指导,督促各相关乡镇和贫困村加快扶贫档案整理工作进度,进驻解决个别贫困村存在的个性问题,有力推动了各乡镇扶贫档案工作。
五是强化标准要求,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为推进扶贫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在整理过程中,除进一步完善扶贫档案资料外,更加突出对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移民搬迁、“一码清”精准扶贫管理、“一保通”扶贫综合保险等特色扶贫档案整理工作。全县累计整理档案11339卷98721件,初步建立了全覆盖的扶贫档案资源体系。此外,加强扶贫档案标准化建设的探索创新,针对扶贫档案多、查阅频繁,从案卷目录和全引目录查阅费时费力的问题,结合“一码清”扶贫管理平台,设计了档案管理专项“一码清”,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档案按类目分类,将案卷目录和全引目录信息形成二维码,设置搜索功能既可找、也可搜,方便查找,推动档案管理更加高效、快捷。(记者 冯海砚 通讯员 李卓如)
吕梁日报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