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县扶贫档案从“纸质”变“电子”—— “一码清”让扶贫脱贫工作更亮堂

黄河新闻网 > 吕梁频道 >  经济三农

“这可真是个新奇事”,水头镇卫家崖村的贫困户郭林凤逢人就高兴地说道,“这个二维码确实是好,心里清楚明白有什么补贴,不和原来一样,要干部上门告诉咱,咱要到信用社查,这下自己在家里就啥也清楚。”

郭林凤所说的“新奇事”就是交口县为推进精准扶贫、阳光扶贫,实现扶贫工作全程痕迹化管理,确保政策措施精准到村到户到人,提升群众政策知晓度和满意度而设计推行的“一码清”扶贫档案。“一码清”在自主开发建设的“互联网+”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以国家扶贫数据库和扶贫项目资金库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提取、归类分析,以乡镇、村、户为单位,自动生成“幸福交口”扶贫档案二维码,实现一乡一码、一村一码、一户一码,所有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扶贫政策到村、到户情况,一码呈现,一码清底。

“一码清”扶贫档案,见证了每个贫困户的致富之路。

交口县桃红坡西交子村是远近闻名的香菇种植村,十里八乡的村民们常常邀请西交子村的种植户去帮忙指导如何种植香菇,在别人看来,这些种植户是个顶个的“土专家”,都是种植香菇实打实的能手。这些“土专家”们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原来,这一切都源于交口县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发展食用菌产业,而“一码清”就是群众了解这些政策的重要平台。

西交子村贫困户张四平说:通过“一码清”,了解种植香菇的很多优惠政策,我去年种了三千多棒,今年种了一万多棒,经济上收入翻了一番。

西交子村民抢先搭上种植香菇的快车,更是因地制宜发展出了房前屋后种香菇的模式,村民的收入水涨船高,西交子村也成为交口县率先脱贫的贫困村。

如今,交口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像张四平一样,通过“一码清”了解相应的扶持政策,发展种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进而实现增收致富。

“一码清”扶贫档案,见证了每个帮扶干部的帮扶之路。

曹桄铭是交口县广武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结对帮扶4户贫困户,他帮扶的胡改珍去年已经脱贫,通过扫码,他们家的脱贫情况便清楚地显示在手机上。

广武庄村村民胡改珍说:“你看就这样一扫,我家的帮扶情况就都清楚了。我看病补助了一万多,两个孩子助学补助三千二,然后我和我老公打工(挣)两万多,这上面都清清楚楚。”

广武庄村第一书记曹桄铭说:有了“一码清”以后,驻村工作就从档案盒的纸质数据转变成为电脑数据,工作量、工作成本下降了,工作的精准度和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可以用有限的时间去帮助贫困户做更多实事。

交口县县乡村三级干部全部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通过“一码清”加强对贫困户的跟踪监测,定期更新帮扶措施,做到了痕迹化管理、精准化帮扶。

“一码清”扶贫档案,见证了交口县的脱贫摘帽之路。

利用“一码清”扶贫档案,实现了脱贫攻坚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有效解决了扶贫工作不扎实、线上线下数据不统一、数据多头管理等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同时把全县49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781户23840人都按乡镇、按行政村规范化整理,确保“一码清”扶贫数据安全,确保了扶贫档案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档案保存、查询、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康城村委档案员李志良感慨道:以前村民们来查粮食直补,养老金等涉及个人信息的档案,我只能手工检索,一不小心就看差了行,全村2000多口人,找一个人,一查就是一上午。现在好了,一扫码,输上名字,立马就出来了,实在是太方便了。

康城村委会计刘双生在审计查账过程中,因为时间久远,底册潮湿导致字迹模糊,难以查证。知道我们有扶贫档案一码清,用了几分钟就查到了需要的资料。感慨道:现代科技就是好,这要查不到可就麻烦了,一扫资料就有,实在是太好了。

“一码清”扶贫档案规范化整理,精准记载了交口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交口县每个贫困户的收入都有“一码清”扶贫档案的记录,每一个帮扶干部的辛勤付出都有“一码清”扶贫档案的亲历,脱贫攻坚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有“一码清”扶贫档案的见证。相信交口县档案馆一定能够把“一码清”扶贫档案利用好,并继续延伸到档案管理各项工作中,努力走出一条档案工作精细化、标准化的新路子。(武丽萍 段师美)

吕梁日报

[编辑:白丽红]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