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使昔日以贫困闻名的兴县蔡家崖乡沙壕村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幸福小康路。
“山山和尚头、处处鸡爪沟、中午蒸蛋蛋、晚上炒片片”,这首顺口溜是当地群众对以前的沙壕村生态环境和村民生活情况的精准刻画,恶劣的生产条件阻碍着这里的经济发展。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产业单一,该村群众生活比较艰苦。2014年,建档立卡启动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有88户317人,人均收入只有2800元。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驻村帮扶以来,按照中央的政策要求以“六个精准”为指导,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积极展开帮扶工作,使这里的贫困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今年73岁的高改兰是村里第一个被列入贫困户行列的贫困家庭。8年前,儿子刘永林因车祸成了植物人,儿媳离婚,留下刚刚2岁的孙女刘美萱艰难度日,老人既要种地养家,又要照顾儿子和孙女,甚至还要承担儿子因车祸看病欠下的外债,生活十分困难。
驻村帮扶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后,大家一边为刘永林寻找最佳治疗方案,另一边帮助筹措医疗费用。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刘永林的病情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时间过得很快,孙女刘美萱也到了上学年龄,但村里没有学校,得去离家十几公里的县城上学,这成了全家的又一笔经济负担。
为此,驻村工作队经常争取救助机会帮助一家人。今年,第三任第一书记孟庆克上任后,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对接到了广东省金银首饰商会党支部书记兼监事长梁素蕴女士。自2021年1月开始,梁素蕴将每月为刘美萱资助500元,签订“十年之约”,一直资助其到大学毕业。浙江的一位爱心人士以结对帮扶形式,每月捐助500元帮助刘美萱解决上学问题。
今年48岁的村民刘八维因父母生病、妻子离婚,无法外出务工,两年前,只能一边照顾家庭,一边种地为生,收入微薄,难以摆脱贫困。驻村工作队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帮扶办法,很快让他脱了贫。
“自从帮扶以来,驻村工作队给我安排了保洁员和给村里做饭的工作,光做饭一年给我一万块钱,保洁员的年收入是7200元,逢年过节还给发白面、大米、油。” 提起现在的生活,刘八维非常满足。
几年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沙壕村实现了“十二大变”。一是“水”变,由以前挑水吃饭变为山泉水入户;二是“路”变,土路、泥泞路变为水泥硬化路,实现户户通,村民出行不再踩泥路;三是“灯”变,安装76盏新能源路灯,点亮了山村,保障村民出行和安全;四是“房”变,土窑洞等危房变安全舒适的住房;五是“户”变,85户贫困户走向小康路;六是“集体收入”变,集体经济破零达到25万元,提供公益岗位45个;七是“医疗保险缴纳”变,村集体为全村村民缴纳医疗保险,每人250元,每年共缴费10.9万元;八是“村有集体农机具”变,增加农用三轮车、小杂粮加工设备、微耕机、风车、喷雾器等价值近17万元的农机具,方便村民生产生活;九是“产业模式”变,农业、运输业、光伏发电等全面开花,小杂粮特色产业异军突起;十是“环境”变,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村委大院焕然一新,各类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配套;十一是“两委”班子变,班子坚强有力,奋发有为;十二是“精神面貌”变,村民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增强了内生动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兴旺、收入稳定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扶贫工作队给村里修起了育肥养猪场,打造了沙壕村小杂粮品牌,为群众持续增收提供可靠保障。
“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富裕沙壕、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并发展沙壕村的特色小杂粮,我们已经注册了沙壕村商标,并在电商平台上把晋绥特品这个平台打造好。把老百姓地里所产的粮食从以前的一袋子一袋子卖出去变成一斤一斤卖出去,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沙壕村第一书记孟庆克告诉记者,按照中央的政策“四不摘”要求,我们将继续深入到农村一线,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曹永亮 通讯员 张亚东 永杰)
吕梁晚报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