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李正印在临县西部偏远山区就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调研。
图为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勇在石楼县贫困村调研扶贫产业。
生态扶贫——图为临县城东山环城绿化。
吕梁山护工——图为吕梁山护工(第三十三批)走出大山欢送仪式现场。
光伏扶贫——图为方山县大武镇光伏发电项目。
易地扶贫搬迁——图为石楼小镇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
金融扶贫——图为农村信用联社工作人员为贫困群众介绍小额无息贷款。
产业扶贫——图为山西茗玥茶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教育扶贫——图为临县高级中学附属柏林苑学校。
健康扶贫——图为63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郭继益在吕梁市人民医院办理医保事宜。
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践行人民至上的时代凯歌——在巍峨绵延的吕梁山脚下、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滨,“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变成了丰硕的脱贫攻坚成果。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
我市获奖人数在全省最多,有13名个人和9个集体在会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
我市获奖分量在全省最重,吕梁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为我省唯一获得表彰的市级先进集体。
这些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从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场上走来,他们用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事迹为这个伟大时代写下生动注脚;他们的经历就是吕梁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
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和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吕梁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就冲锋”的姿态,向贫困宣战。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系列决策部署,坚定“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信心和决心,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领全市人民弘扬吕梁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吕梁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这个春天,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关口,回望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吕梁将继续总结经验、坚定信心、乘势而上,逐梦新征程、奋勇再出发。
惟其艰难 方显本色
“吕梁精神”挺起脱贫攻坚的“吕梁脊梁”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惟其艰难,方显本色,更显担当。
2014年底,全市共有贫困村143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4万户60.8万人,占行政村总数的46%,为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贫困发生率19.2%。
“抓不好脱贫攻坚,我们愧对这块红色的土地,也愧对吕梁人民的期盼。”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李正印字字铿锵。
曾经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如今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面对脱贫大考,我市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全市工作突出位置,用 “吕梁精神”扛牢责任凝聚合力,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向贫困宣战。
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在脱贫攻坚这场大考中,我市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市现行标准下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这份高质量答卷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督战,将共产党人的使命初心兑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是市县乡村四级党政“一把手”逐年分级签订的责任书,立下的“军令状”。五年来,市委常委会63次、领导小组49次、市政府常务会46次会议研究脱贫攻坚;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李正印先后345次对脱贫攻坚作出批示,带头深入贫困县、乡、村调研指导,其中遍访贫困乡镇160个次,实现117个贫困乡镇遍访全覆盖,累计解决具体问题109个;时任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市长尉文龙,三年多来几乎放弃所有节假日,仅三个深度贫困县先后深入调研督导215次,其中到临县开展调研98次,专题调度15次,累计解决各类问题136个,提出并推动实施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吕梁模式”和“乡村振兴贷”,创新推广“党建+合作社”“十户联体”“支部引领、能人带头、农民主体、共同富裕”等做法。 35位市级领导挂帅,包联10个贫困县35个贫困村109户贫困户,下沉一线督导指导,提出建议、解决问题122条;13个县市区委书记遍访贫困村4030个次,累计解决问题1984个。县级四大班子成员下沉乡镇担任第一书记,捆绑交账,148个乡镇、13个街道办县级领导担任第一书记全覆盖,解决问题3732个。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扶贫政策要对贫困群众落地落实落细,离不开我市数以万计扶贫干部奔赴一线,艰苦奋斗,殚精竭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闯劲儿和拼劲儿。
兴县蔚汾镇南通村第一书记李翠叶,一干就是五年多。五年来,她带领村民建支部、抓党建、搞拆迁、兴产业、促发展,南通村党支部被评为“五好党支部”和党建示范村,啃下了97户、11714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任务,成立了南通村养殖合作社,引进了兴县惠民早餐工程,筹建了兴县南通物流市场。如今的南通村,贫困户的平均年收入由2014年的2300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创收100余万元。
这份高质量答卷的背后,正是五年来,我市累计选派农村第一书记8851人、驻村工作队员38064人驻村帮扶;组织66798名干部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村、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帮扶全覆盖,形成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下乡、乡镇干部和驻村帮扶干部蹲村的工作格局。市县成立16个行业扶贫领导组,结合部门职能,逐年制定行动方案和作战进度,开展阶段重点督办和整改落实,为坚强基层组织、以党建促扶贫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基层干部埋头苦战的时候,更有许多支“劲旅”的加入。2018年1月,一个背着背包的年轻人来到方山县,他的名字叫赵汐,是北京理工大学派到方山县挂职的副县长。在方山的1000多个日夜里,赵汐勇于担当,求实创新,引进上级项目及招商引资资金6250万元,牵头建设方山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科技人才工作站、2万亩有机沙棘采摘基地、方山县人民医院疼痛科等,将北理工的帮扶举措和扶贫投入,转化为“电商+沙棘”“党建+生态”“5G+美丽乡村”等一个个扶贫品牌。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份高质量答卷的背后,是五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协等5个中直机关、省农业农村厅等39个省直单位、1437个市县单位开展定点扶贫,他们澎湃汇聚,出谋划策,身体力行,累计引进投入帮扶资金48.17亿元;孝义、汾阳、文水、中阳、柳林分别结对帮扶临县、石楼、岚县、方山、兴县,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480户民营企业结对帮扶669个贫困村,投入资金5亿余元,实施项目1049个,受益贫困人口11.65万人。
在临县城庄镇上城庄村,“狗娃”的故事远近闻名。从曾经养猪赔了本的困难户、上访的“专业户”, 在镇村干部的建议和帮助下,转变观念、更新思维,通过发展香菇种植业,走上了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路子。短短两年时间,狗娃不仅让自己脱贫,还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这份高质量答卷的背后,正是我市广大贫困群众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魄,把“吕梁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放眼吕梁大地,农村变美了,大山里的贫困群众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走上了平坦的柏油路,贫困家庭的孩子再不会堕入因贫失学的绝望;再也不会有人蜷缩在漏风漏雨的危房中长吁短叹;没有劳动力的老人有了养老金,“三转婆姨”学到了一技之长,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7644元增长到2020年的10656元,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在党的带领下,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正在源源不断产生巨大“溢出效应”。
实字当头 以干为先
“吕梁方案”创新脱贫攻坚的“吕梁模式”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
聚千钧于一击,毕其功于一役。五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实施“三五工程”攻坚深度贫困工作方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为纲的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相关行业部门配套出台320多个政策文件、行动计划或工作方案。各县市区结合实际配套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建立了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特别是在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光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资产收益扶贫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具有吕梁特色的专项扶贫政策,为全方位推进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每年春节上班的第一天,我市召开脱贫攻坚大会,部署实施年度行动计划。2016年,出台了脱贫攻坚“十大工程”32项具体行动,退出273个贫困村,减贫11万人;2017年,开展“春季行动”“夏季攻势”“秋季会战”“冬季对标”行动,中阳县、柳林县脱贫摘帽,孝义、汾阳、文水3个非贫困县整体脱贫,退出445个贫困村,脱贫14.8万人;2018年,实施了“3545”行动计划,开展对标提升专项行动,岚县、方山县、交口县、交城县、离石区脱贫摘帽,退出354个贫困村,脱贫12.8万人;2019年,实施了“4336”行动计划,集中攻坚深度贫困,临县、兴县、石楼3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退出289个贫困村,脱贫7.7万人;2020年,剩余552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吕梁行动”跑出了脱贫加速度。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2017至2019年,我市连续出台《实施“三五工程”攻坚深度贫困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大攻坚深度贫困力度的通知》《进一步支持深度贫困县的若干举措》,把省攻坚深度贫困“一县一策”细化为30条具体措施,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县,向三县派出工作组强化组织领导。市级新增财力70%、退耕还林51%、荒山造林55%、光伏扶贫67%、技能培训50%、贫困村提升工程71%以及金融贷款、土地政策等资源向深度贫困县倾斜,市级投入专项资金近3亿元。一系列“吕梁方案”助力攻坚深度贫困。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然而脱贫攻坚不是当地党委、政府的“独角戏”,更是全党、全社会的“大合唱”。在市委、市政府绘出攻坚作战图的指导下,社会各界力量都参与到会战中来,上下齐心,一起发力。
通过发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涌现出石楼“党支部+”、兴县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临县罗家山“志智双扶”脱贫等改革典型;通过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市财政投入3425万元扶持9个县208个村,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部“破零”,年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达98.98%,其中贫困村仅光伏收益年均就达到30万元。
吕梁市泰化石油有限公司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中,八年时间里建农场、种大棚、养牛羊,绿化“四荒”,兴修水利,结对帮扶……探索出了“三转三化”社会扶贫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石楼县引进山西水塔醋业、山西新大象养殖、汾阳王酒业、山西南山百世食安农牧业等公司,与本地企业联营,实施“金鸡、银狐、善农、吕粮山猪”等扶贫项目,产业扶贫能力明显增强;兴县与山西焦煤、中铝、华电、华润等11户驻地企业建立扶贫合作机制,投入1.74亿元实施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帮扶项目39个,企业新增用工优先吸纳当地贫困户不少于60%。临县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省戏曲学校等签订合作协议,招聘特岗教师186人,其中本县户籍占73%……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全市上下的激情被点燃,创新的智慧被释放,全力奔赴小康社会美好愿景成为现实,吕梁,这片饱经沧桑的红色土地,正以崭新的面貌,大步跨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找准“穷根” 精准发力
“吕梁行动”探索出脱贫攻坚的“吕梁经验”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如何找准找对“穷根”?怎么精准识贫?又怎么让贫困户们真正地脱贫且致富?五年来,我市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弘扬吕梁精神,改革思路、创新办法,精准打造了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光伏扶贫“三大品牌”;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三场硬仗”;推出“一码清”“一保通”“党支部+”“十户联体”三个创新,探索出一整套可借鉴复制、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经验,淬炼成影响深远的脱贫攻坚的“吕梁智慧”“吕梁模式”“吕梁经验”。
车出高速,道路蜿蜒,满目皆绿。如今走进吕梁,听到最多的是大山之变——
荒芜的黄土高坡绿了。从山顶远眺,漫山遍野绿得醉人,成片的经济林一望无际,金黄果实点缀其间。
看着这一片片的绿色,岚县东口子村的党支部书记郑二小打心眼里高兴。正是郑二小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购买式造林与生态扶贫相结合的号召,组建了岚县第一家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岚县森生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接了1350亩的造林工程,带领着村民一起植树造林、靠林生财。
针对吕梁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的实际,我市创新农民造林专业合作社模式,推动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转化为群众增收脱贫的过程。通过 “三个100万亩”工程、“五大增收项目”,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526.55万亩、退耕还林242.43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342.75万亩,森林面积全省第一。通过组建1398个专业合作社,吸纳2.3万贫困社员和7352名贫困管护员,通过造林、入股、分红带动50万群众依靠生态扶贫增收,14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2017年全国林业扶贫现场会在吕梁召开,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行文,在全国推广合作社造林做法。2018年,生态扶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2019年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2020年全球乡村产业生态大会上荣获“创新乡村振兴实践典范”。
针对贫困人口多、缺少就业技能和就业门路的实际,五年来,我市坚持“政府支持、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跟踪服务”的推进机制,积极打造“诚信、勤劳、专业”吕梁山护工劳务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训吕梁山护工34期6.35万人,实现就业3.4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培训2.62万人,就业1.32万人,人均月收入4500元,就业辐射全国8省20多个城市,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吕梁山护工成为老区新名片。2020年,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领导组荣获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在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暨首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马金莲荣获奋进奖;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人员的名单中,来自曹操到家政公司驻北航服务站护工许连红尤为醒目。从穷苦的“三转婆姨”到成为一名吕梁山护工,再到拥有自己的家政公司,马金莲、许连红凭借“吕梁山护工”这个身份一路“逆袭”。
吕梁山麓、黄河岸边,一排排电池板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脱贫攻坚以来,依托光照优势,抢抓政策机遇,我市把光伏扶贫作为攻坚深度贫困的重点工程推进,在全国率先探索出“村级电站联村建设”模式,建成468座总规模59.6万千瓦的村级电站和集中式电站,覆盖全市1469个行政村,惠及21.8万贫困户。全市累计结算收益7.86亿元,开发保洁、护路等公益岗位8.2万个,有效解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推进实施9000余亩“光伏+”项目,配套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拓宽了贫困户增收途径,光伏扶贫成为农村发展新业态。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吕梁调研时指出:“光伏扶贫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光伏扶贫工作2019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脱贫攻坚实践中,我市紧紧扭住“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治本之策,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三场硬仗”,着力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按照“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布局,构建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为基本的多种带贫益贫模式,特色产业带动近60万贫困群众实现增收,23.7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实现脱贫。通过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吕梁模式”,投放产业扶贫贷款近15亿元,带动6000余人次就业,带动企业增收22.5亿元。通过狠抓产品产销对接,大力发展电商扶贫,如今推广“电商+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网络销售额累计达到18.34亿元,带动贫困人口6.4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紧紧围绕“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统筹新旧村资源,突出产业就业。在87个安置点周边配套建设了55个扶贫车间、36个产业园区,安排2.61万户4.69万人搬迁劳动力就业,就业保障率100%;在迁出村配套了723个农业托管组织和合作社,实现安置点和迁出村产业“三个全覆盖”,产业配套率100%,彻底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
“跟上能人一起,咱现在也干劲十足。感谢我们的‘户长’,感谢村里实行的‘十户联体’模式。”通过“十户联体”抱团发展模式,群众树立了主人翁意识,开创了变被动为主动、自富变带富的良好局面,“抱团脱贫拔穷根,携手致富奔小康”成为了现实。
“以后只要对着这个二维码扫一扫,你享受的扶贫政策就一清二楚。”如今,吕梁推广的“一码清”,让贫困户享受的政策、受到的帮扶、获得的收益一目了然。二维码里的“绣花功”,提高了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和干部帮扶的精准度。
通过“一户一保单、一单通保、一保到底”的“一保通”,为贫困群众构建“人、钱、业”良性互动的保障网。
一个二维码、一张保险单、一个发展联体,正是这些在脱贫攻坚里的创新,为贫困群众构建了防贫监测的防火墙,筑牢了脱贫兜底的保障网,培育了乡村治理新样本。如今,沉睡的大山“活”了。每天从早到晚,山坡间、山路上处处是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回荡。我市各级干部的辛勤付出,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吕梁智慧”。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吕梁举措”谱写脱贫攻坚的“吕梁答卷”
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我市也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市现行标准下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3%;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小学达到99.8%、初中达到99.5%,无因贫辍学学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等政策,实现了教育资助全覆盖;投资15.92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建成112所乡镇寄宿制学校,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标。
基本医疗保障有力。县乡医疗一体化改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建成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成功获批国家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对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人口签约服务政策实施全覆盖,签约服务率100%;30种大病专项救治服务全覆盖,救治率100%;率先在全省对贫困人口住院实行市域内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落实“三保险、三救助”政策, 13个县级医院、161个乡镇街道卫生院、1439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岚县、临县被国家卫健委和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健康扶贫示范县。
危房改造动态清零。全市贫困户住房安全排查和鉴定认定全覆盖,2016年以来完成改造71956户,占贫困户总数的近1/3,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应改尽改。石楼县危房改造工作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并嘉奖500万元;住建部和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危房改造工作先进县”。
农村饮水安全达标。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9.29亿元,新建改造工程2644处,巩固提升2991个自然村、173.42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条件;维修1050处工程,消除了1187个自然村、77.37万人的饮水安全隐患。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100%,集中供水率96.43%。
群众收入大幅提高。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7644元增长到2020年的10656元,年均增长8.7%,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
脱贫攻坚的强劲东风,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改变了村容村貌,更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一线的扶贫干部谈起工作成绩、工作亮点,纷纷自豪地说:“我们的收获,不仅是村貌的靓丽、贫困户光景的喜人,更学会了建档立卡,学会了发展产业,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学会了如何把短板工作高效整改到位……”脱贫攻坚的“溢出效应”,也“溢出”在他们自豪的表情里。
攻坚战场党旗红,农村发展气象新。村级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增强后,群众空闲时节晒太阳的少了,忙产业忙发展的多了。五年来,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排名全省第8位跃升至2020年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省前列,在京津冀周边地区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个城市中率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临县红枣、汾阳核桃、中阳木耳、交口食用菌、文水牛肉、柳林碗团等区域品牌的发展与脱贫攻坚相得益彰,一批新型市场经营主体,一大批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激活农村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通过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加深了对脱贫成果的认可,树立感党恩、勤致富的社会风尚,营造了脱贫光荣的基层环境,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形成了“人人心存感恩”的浓厚氛围。老区人民精气神更足了,民心向党、人心思富,“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感党恩”,凝聚了坚定不移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大力量。
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彻底改变了吕梁农村的面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记者 任 昱 阮兴时 图片由刘亮亮 侯利军 刘生锋 苏彦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