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开局之年,如何保证农产品打开销路,让特色农产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依然叫得响、卖得出。记者带大家走进田间地头、工厂店铺实地解锁,看看这些特色农产品是如何在逆境之下走出一条突围之路的。
依托全产业链体系,实现疫情期间农产品保供稳价。
石楼县和合乡张家山村委马儿山村的冯红刚,上山下坡和村合作社负责人一道跑了自家的四个产业基地,广袤的田地里大型机械在播种,500平米的车间工人在作业,加工厂新上市的粽子在流水线打包,实体店顾客往来。每一处都干得热火朝天。
和合乡在石楼县西南部,地处黄河沿岸,由于农作物光照充足,农产品成熟的时间要比城里早一个节令(15天),水土特别适宜农作物尤其是谷子生长,“越是干旱、瘠薄的土地里生长出的小米越好吃。”
冯红刚告诉记者,他流转了村里500亩土地,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生产车间一股纯正的谷香味儿扑鼻而来,谷子经过脱壳、碾米、色选多道程序后化身为一粒粒小米,冯红刚抓起一把向记者介绍:“你看,这就属于优质小米,色泽金黄,颗粒均匀,没有杂质。”
为加强对农作物耕种防收的监管,除了亲自出马,冯红刚创办的石楼县红芝农产品有限公司还派专业技术人员,对辐射、带动的农户、农田从种植技术到农药化肥投入,严格实行标准化管理,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没有涨价,放心购买。”走进西河湾农产品大全实体店,冯红刚的爱人樊香香正在接待前来购买的顾客。冯红刚笑着坦言,从产到销的全产业链体系,是疫情期间他这个小企业实现保供稳价的重要力量,从田间到餐桌,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就最大限度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
“农产品这一行,最怕的就是产品囤积卖不出去。”冯红刚告诉记者,09年刚开门市那会儿由于摸不清销售方式和渠道,店里米面都生了虫,如今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了供应量和价值链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合理地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延伸农产品附加值,解决好农产品销路,“咱县城里的很多商超都和我们有合作。”冯红刚说。
线上线下齐发力,助推农副产品开拓新市场。
技术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石楼的枣夹核桃、果蔬脆等农副产品一度受到男女老少的喜爱,在保障农产品供销的基础上,冯红刚推进农产品多层次利用,又在开发研究农副产品上做起了文章。
“这家伙头脑灵光得很。”定了10盒土鸡蛋的顾客高建国笑着调侃好友“端午节卖粽子、中秋节卖月饼,果渣变纤维,鲜果变饮料,我是这里的老顾客了,但每次来都有新品上市。”为满足市场多元化、快捷化需求,冯红刚加强构建烘干、储藏等初加工设施,降低果蔬等农产品受疫情影响损失、滞销等问题。
“咱山西人谁家早晚餐桌上没有一碗米汤。”“我给各位分享几种苦菜的做法……”“真是好吃不贵……”趁着店里客流量不多,老板娘樊香香在直播向粉丝们推销农产品。通过直播带货,一笔笔实在的订单实现了以销定产。
因变应变,主动适应市场规律。全产业布局、品牌市场、线上线下加速协调发展,一家看似不起眼的农产品小企业,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妇,在农业面对更多不确定的时候,在终将到来的“后疫情时期,”用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积极对产业、产品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农产品创业者们提供了破题之策。(许文悦)
石楼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