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暖风,潺潺湫水河,青青芦苇荡。
走进吕梁市临县安业乡青塘村,空气中随处散发着淡淡的粽叶香气,耳边传来煮粽子的“咕嘟”声。随着端午节的临近,这个历史悠久的“粽子村”里,到处都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
“三片苇叶,三颗枣,一百克糯米不能少”,粽叶交错相叠,绕着左手大拇指来上一圈,形成一个漏斗状,放入泡好的糯米和枣花蜜浸泡的黄河滩枣,粽叶封口、马莲草紧紧绑起,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短短十几秒,一个个“牛角状”的粽子就包好了。
6月7日,在临县青塘村青塘粽子产业园扶贫车间内,近30位裹粽工正在有序忙碌着。隔壁的煮制车间里,8个蒸煮锅不停歇地工作着,车间里粽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待煮熟的粽子经过规定程序冷却后,一旁的真空包装车间内,工人们紧锣密鼓地给粽子进行包装。
“目前可日产30万只粽子,年产量3000万只,产值达1亿元,年利润约1300余万元。”临县前青塘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新文介绍说。
临县青塘村青塘粽子产业园扶贫车间内的真空包装车间。
青塘村中有一泉眼,当地人称“海眼”。清澈的泉水从中涌出,汇集成塘,“前青塘”由此得名。据《临县志》记载,从元代起,前青塘村就是远近闻名的粽子村。
在这里,一直流传着“青塘的苇子,刘家庄的汝子”这样一句俗语,意在称赞青塘苇叶品质好。可数百年来,上好的苇叶却没能给青塘人带来好生活。
2014年以前,全村794户村民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4户。全村人只在端午节这天包粽子,粽子也仅停留在村民们自家的餐桌上。其余时间只卖苇叶,1斤苇叶最高也就卖到4块钱。
精准扶贫开始后,临县大力支持前青塘村发展粽子加工业。2015年青塘村食品有限公司成立,青塘粽子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式生产,逐渐发展成工厂化生产。
浓酽绵长、清婉幽邃、甜糯丰沛的口感,让青塘粽子一举打开销路,有了更加广阔的田地,小粽子逐渐发展成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利用当地资源养当地人”,随着青塘粽子品牌知名度、市场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加入生产、销售粽子的村民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几户手工作坊发展到目前的150多家粽子加工企业,很多家庭以此为支柱产业,青塘村真正成为了“粽子村”,一年四季,村内都弥漫着粽子的香气。2018年,青塘村实现整村脱贫。
青塘粽子产业园扶贫车间内工人正在生产粽子。
“每天最快能包1400多个粽子,每个粽子工费2毛5,销售旺季时一个月能挣七八千块钱。既能在家门口打工挣上钱,还能方便照顾家里,挺好!”57岁的村民刘金梅一边娴熟地包着粽子一边说道。
“现在全村产值达1亿元,村里2600多人从事粽子相关工作,其中脱贫人口达410多人。”安业乡党委书记曹双龙介绍青塘村的粽子产业时,流露出一种自豪与喜悦。2022年,青塘粽子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青塘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亿元村。
“目前粽子产量已经跟不上订单数量,生产吃紧,销售高峰期全厂有300多名裹粽工,预计今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青塘村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新勤说。
这几年,青塘粽子从过去的节令食品,变成一年四季不愁卖的美食,村民们靠着小小的粽子改变了命运,青塘村释放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但是,青塘村的目光远不止于此,紧紧围绕青塘粽子这一特色产业,推动青塘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十年,一个大变化。芦苇荡,还是那片芦苇荡;青塘,已不再是原来的青塘。
青塘村池塘边的游乐场上,孩子们奔跑雀跃。
前青塘村根据资源优势,把苇子工艺品编织、水稻种植、鱼塘垂钓、特色民居旅游、农家乐确定为支柱产业,采摘园、观光桥、小吃街、水上乐园等农业旅游和观光娱乐项目先后建成,初步形成了集采摘观光、游玩娱乐、民宿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旅模式。“一颗小粽子有力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粽香不仅是粽子本身的味道香,吃粽子的人更想吃到‘可以回忆的味道’”曹双龙说。
延绵的凤岭山下,潺潺清澈的海眼泉,滋润着千亩芦苇及农田。一湾池塘内,游客们泛舟游玩;池塘边的游乐场上,孩子们奔跑雀跃;一旁的小吃街上,稻米飘香,美食集聚……这个黄土高原上的村庄,靠着一枚枚小小的粽子,脱了贫致了富,带着吕梁山芦苇的清香和黄河滩枣的甜蜜走向远方。(武笑 卢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