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湫水河畔的临县城庄镇千亩食用菌产业帮扶基地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拱棚整齐排列,一台大型起重机穿梭其中,三五成群的工人们正忙着加固横梁,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
这样热火朝天的景象在近年的城庄镇随处可见。城庄镇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境内滩涂地丰富,平川地块较广且境内工业污染少,水资源丰富,水、土、气候等资源均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特别是夏季冷凉特点使城庄镇乃至临县的枣木香菇在全国市场中独占鳌头。
“挖掘特色产业资源禀赋,确立以枣木香菇为主导的强镇富民特色产业,是我们城庄探索走出的一条新路。”城庄镇党委书记孟飞说道。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城庄镇近年来大力实施产业“特”“优”战略,以政府引导、人才振兴为抓手,全力打造“城庄枣木香菇”特色品牌,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构建起“党建+基地+产业园区+农户”的深度融合新业态。去年,城庄镇被确定为市级特色产业镇,更是全面推进湫水河沿岸千亩枣木香菇园区等建设,村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开启大规模香菇种植,成为临县食用菌带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目前,城庄镇发展香菇类企业(合作社)25个,年栽培香菇800余万棒,年产值9500余万元,带动全镇2400余人年均增收20000余元。短短时间内,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已经让城庄镇食用菌产业成为了解锁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密码”。
随着孟飞的带领,走进张乔创办的蓝天种养公司32号大棚,只见成排成行、摆放整齐的香菇菌棒上,朵朵盛开、长势喜人的香菇开满了菇棚,一朵朵深褐色的香菇,菌肉厚实,菇香扑鼻,到处都是采摘、分拣的人员。他们有的是易地搬迁到此地的住户,有的是小马坊村、城庄村的脱贫户,放眼一瞧,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待大家忙完手头的活,七嘴八舌地聊着在这里干活的事儿。“这里工作不辛苦,主要是时间灵活,方便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一个年纪大点的妇女乐呵地说着。“一个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54岁的村民刘奴汝一边麻利地将采下来的香菇快速分拣,一边跟记者说道。“钱多钱少不是重点,主要是干得开心,自己赚钱自己花,哈哈哈哈……”另外一个年轻点的女士快言快语说道。整个菇棚内乐呵呵笑成了一片。
张乔的香菇基地是今年3月建成的,时间不久,但规模不小,在整个基地转一圈要用一个小时,平时都需要骑电动车开展工作。目前已经建成的60个大棚帮助了不少村民家门口就业,不远处的二期大棚现场已完成骨架建设,主体已现雏形,数名工人正在搭建篷布。“新建的26个四季棚预计再有半个月就可完工,交付使用,到时可以为更多人提供岗位。”张乔言语透露着欣喜与自豪,边走边跟记者说道。
据他介绍,最近几天已经进入采菇尾声,接下来就会有运输车来这里收菇,按不同品相、形状分成不一样的等级,售价不一。他的棚里有一类菇头呈花状,品相好、口感佳,卖的价格高,除了上门批量收购干香菇的,平时也有一些散户上门购买新鲜采摘的菇,不论通过什么途径,大大小小的香菇“走”上了消费者的餐桌,从这里走进了千家万户。
“外出打工开眼界,返乡创业惠乡邻”。在基地内外的墙上,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张乔便是城庄镇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计划,吸引在外的创业青年之一,他的公司为推动千亩食用菌园区建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在城庄镇还有许多。因地制宜出台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回家做点事情。金色农田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海峰一年前还在青海做钢材生意,如今回到村里,成为了创业的年轻人之一。张海峰说,触动他的不只有乡土乡愁,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镇党委、政府对像他这样的外出创业青年的真诚邀约。距离金色农田香菇种植基地不远处,临县万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初具规模,连片的大棚一眼望不到头。负责人张锋也是村里“引回来”的年轻人,而千亩食用菌产业帮扶项目便是由他成立的以万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辐射带动了千山菌业有限公司、惠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流转城庄、小马坊、太平村土地1020亩所得来的。截至2022年底,园区已建成枣木香菇出菇棚140个,养菌棚60个,羊肚菌种植大棚53个。
“今年,我们将持续加大食用菌帮扶产业资金投入,新建出菇大棚,完善附属设施,争取对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孟飞信心满满地说道。千亩园区建成投产后,可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20余个,带动周边农户600余人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5000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将十分可观。
放眼望去,千亩食用菌产业基地内一排排大棚串点成线,奋进的城庄镇正迸发出无限的蓬勃生机。(记者 高茜)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