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兴县奥家湾乡刘家湾村的村口,就被两边充满乡土文化气息的文化墙和文化走廊吸引住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墙绘,描绘出了刘家湾村新农村新变化。干净整洁的乡间道路连接着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冬日的阳光洒落,老人们聚在一起,晒着太阳,一幅恬淡自然、安居乐业的画面,不禁让人想要一探究竟,这个村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幸福密码?
进入党群服务中心院子里,摆得整整齐齐的香菇正在院中晾晒,拿起一颗香菇,新鲜的香菇味扑鼻而来,村支书贾建国了乐呵呵地说:“这小小的香菇正是我们村的致富密码。”
刘家湾村位于兴县东25公里处, 337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是兴县的“东大门”。全村占地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7亩,其中退耕还林630亩。在原本以农业耕种为主的村子里发展产业绝非易事,说起来,这都要得益于该村坚持“支部领导、集体商议、民主决策、公开办事”制度,大小事务都要通过村两委会议,进行民主决策,支部强、班子硬、民风好,为干事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6年,正是通过村两委会议,大家一致同意种植食用菌,这几年来,食用菌逐渐成为刘家湾的主导产业,也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村两委有了好想法,但是如何带动村里的人愿意种植这又是一个难题。“说实话,最开始很多村民都持观望的态度,心里犯嘀咕,到底能不能赚钱,赔了怎么办,种了一辈子玉米、土豆,种香菇还是头一次,很多人又因为不会种打消了念头。”在去往香菇种植基地的路上,村主任贾建国边走边说:“这些问题最开始我们都想到了,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依托政府现有的食用菌企业,利用现成的生产、加工、冷藏、设备和销售渠道,还请企业为种植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以及产品储藏销售等一切保障,免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为村民算好增收账,村民也就有了积极性。”
刘家湾食用菌项目采用“村委+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由村委带领,在企业的技术指导下和农户合作,种植户按照自己所生产的菌棒数量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种植食用菌以来,解决了村里6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为村里的闲散、体弱的村民提供增收平台,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而稳定的产业支撑,同时也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随着食用菌种植的扩大,刘家湾村集体经济增加了,也有了更多的底气,想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村两委深知一直停留在种植阶段,并不能形成产业规模,要想扩大产业,就要形成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的生产链条。为了汲取更多的学习经验,村两委干部与驻村工作队多次到外县考察农产品加工和冷库设备。终于在去年,新建了冷库和烘干设备厂房,筛选—漂烫—冷却—风干—烘干流水线一套流程,逐步形成产品种植、加工、保存、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基地。今年,香菇种植示范基地总面积150亩,259个大棚,全村共有农户35户,65人,种植香菇65万棒,集体经济有收入10万元左右。
正在香菇分拣车间忙活的王永珍热情地和记者聊起来:“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回家,现在在村里就能挣钱,还能种地,又能照顾家里,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在家就是福。”说话间,王永珍也没停下手里的活,他手脚利索,工作很是娴熟。
说起刘家湾的香菇,刘家湾村香菇基地负责人周博拿起一个菌棒介绍道:“我们的产品是绿色无污染的,菌棒的主要原料是树枝、树梢和农场的秸秆,这些原料的回收利用,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再加上我们这里的气候优势,香菇肉厚腿短,在市场上也比较有优势。”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壮大,刘家湾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有了更多的底气和想法,努力培育更多的致富项目,比如种植黄花菜等等。近年来刘家湾村围绕原料采购、生产建设、基地种植、品牌销售等环节,因地制宜发展形成了光伏发电、食用菌和黄花菜种植三大特色产业,同时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为群众持续增收提供产业支撑。如今的刘家湾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开阔,正朝着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新农村稳步前行。(记者 李亚芝)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