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数字化建设转型升级

黄河新闻网 > 吕梁频道 >  聚焦吕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以数字化为核心特征、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的新型生产方式蓬勃发展,能源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吕梁市是煤炭资源大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是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是支撑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稳定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作为煤炭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煤矿智能化水平,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煤矿生产的“减人、增安、降本、提效”,营造安全、体面作业环境,满足职工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目前,全市已建成23座智能化煤矿,总量稳居全省前列。

顶层设计强主导 打造煤企智慧脑

在2019年全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及市政府批准的吕梁市“十四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将“大型煤矿及灾害严重的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其他各类生产煤矿智能化建设全部开工”列为“十四五”煤炭工业发展总体目标,全力引导煤炭行业向“创新、绿色、智能、安全”方向发展,推动“产、运、储、销、用”全产业链业务数字化转型。

从2020年起,吕梁市根据《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山西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全面启动煤矿智能化建设。并出台了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采取“政府引导、部门主导、社会参与、主体落实、企业建设”五级管理的工作思路,充分体现出各级各部门对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的主导作用。规定煤炭集团公司是智能化建设投资主体、决策主体,智能化项目实施的核心在煤炭主体企业;煤矿企业是智能化建设的实施主体,煤矿主要负责人是智能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同时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采取得力措施,科学组织制定建设方案,密切跟踪建设进展,使煤矿生产各环节逐步实现远程集中控制,各系统设备操控由井下转移到地面,煤矿日常生产主要依靠智能操控中心、智能技术支持中心和智能运维队伍协作完成,为煤矿智能化建设不断发挥社会力量。

“富矿精开”焕发新活力。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和投用,实现了矿井减人提效,煤炭企业实现更多价值创造。首批国家级超大型智能化矿井斜沟煤矿位于兴县魏家滩镇,是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十个千万吨级矿井之一和山西省重点工程。目前已形成“一张网、一中心、一平台、一张图”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27个子系统、3个综采、2个掘进智能化工作面,其中18106综采工作面被评为山西省高级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全市唯一)。智能化快速掘进系统最高掘进进尺突破了500米/月;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圆班刀数由之前的8刀增加至10刀,主运系统远程集控改造减少了岗位司机48人,变电所和水泵房无人值守改造共减少值班员80人,圆班产量增加3600吨。

“五个结合”成效显 “智能化”中促转型

煤矿智能化建设是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点任务,同时也是技术前沿、覆盖范围广的典型代表,我市坚持“五个结合”工作举措,加强统筹协调,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

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互结合。以煤矿生产能力、灾害严重程度为界限,统筹考虑煤矿实际,本着“2027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总目标”的原则,制定全市煤矿智能化建设五年行动方案,逐矿明确计划开工时间、计划建成时间和建设标准。自2021年起,每年制定年度煤矿智能化建设方案,再次明确当年建设任务及工作要求。

专题会议与培训讲座相互结合。为加快推动工作落实,扫除工作盲区,2020年以来先后以政府名义组织及参与专题会议7次、能源系统专题会议10余次、现场会5次,举办及参与专题培训8次,并组织市、县能源部门和煤炭主体、煤矿企业赴北京、榆林、鄂尔多斯、太原等地参加煤矿智能化建设论坛及设备展览,全面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定期调度与实时通报相互结合。智能化建设信息保持“一月一调度”工作模式,定期向政府汇报进展。根据日常调度情况,每年年中对智能化建设工作的进度进行通报提醒,督促各县(市、区)、集团公司加快智能化建设任务落实。

行政督促与专业指导相互结合。严格落实省级出台的“较大以上事故矿井必须建成智能化矿井、新建(含水平延伸)矿井按照智能化矿井建设”的政策要求,并结合实际提出“生产煤矿发生一般事故的必须承诺限期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所有煤矿建设项目要按照智能化矿井设计、施工”的行业管理要求,在保证矿井正常采掘接续前提下,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同时,市、县能源部门适时组织智能化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智能化建设方案的编制、现场施工出谋划策,提供技术服务。

常规测评与责任考核相互结合。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主体责任是煤炭主体企业,为此,市、县能源部门重点督促主体企业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强化企业内部常规性的考核管理。部门层面,按照“半月调度、季度排名、半年通报、年度大考”的方式进行目标考核,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表扬,对完成较差的进行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

“五个结合”,积“智”所成。首座智能化新建煤矿应运而生。吕梁东义集团煤气化有限公司鑫岩煤矿是吕梁市首批智能矿山试点单位,该矿智能化项目始建于2019年7月,2020年11月被列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矿山示范矿井。智能化累计投资约3亿元,建成井上井下5G通讯系统、2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1个智能化快速掘进工作面、28个智能化子系统、22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累计减员153人,吨煤成本降低15元,初步估算年节约成本3000万元,减人降本效果显著。2023年1月,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矿山验收,被评为国家智能化建设条件П类煤矿中级智能化示范煤矿。

“本质安全”数字化 “质量效益”大提升

市委书记孙大军在全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指出,要加大智能矿井建设改造力度,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勇在吕梁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区调研时强调,企业紧抓煤矿智能化改造机遇,强化创新、精耕细作,为实现煤矿智能化、数字化、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供支撑。

智能化煤矿的建成,实现了煤矿生产方式的变革,为煤炭开采营造了安全、体面的作业环境,改变了过去煤矿给人“苦脏累险”的印象,实现煤矿由“高危生产”向“本质安全”转变、由“规模产量”向“质量效益”转变、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创新”转变、由“传统安全”向“智能开采”转变,矿工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从而实现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市已建成23座智能化煤矿,占生产煤矿总数的24%,智能化矿井总量稳居全省前列;累计建成192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实现智能化采掘的矿井占生产煤矿总量的78.3%,实现无人值守的固定岗位643处,累计减人达1574人次,危险岗位智能化升级初见规模,典型示范效应持续显现,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在维护安全稳定上体现更大担当,持续提升本质安全管理水平,以新安全格局保障高质量发展格局。

生产效率稳步提高,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智能化建设为煤矿提供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煤矿生产集约化、自动化与信息化,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助力煤矿由“传统安全”向“智能开采”转变。通过对煤矿智能化建设项目生产效率分析得出,煤矿智能化后各项生产效率提升明显。一是工效提升明显,平均提升6.9%;综采面工效平均提升15%;掘进面工效(米/工)平均提升10%。二是月进尺提升明显,如霍州煤电集团店坪煤矿建设的智能化掘进面日掘进由以前的8米提升为12米,采用滑移式临时支护工作面控顶距由原来的2米提升到3米,提高了掘进面各工序平行作业的安全水平,效率显著提高。

保障能力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逐步显现。通过智能化系统建设,井下危险作业地点实现少人无人,一线职工无需直面采掘面的各类风险,改善了井下作业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采掘工作面作业由危险场所操作转变为远程甚至地面操控,提升了煤矿本质安全水平,实现煤矿由“高危生产”向“本质安全”的转变。

减人成效明显,智能化作用逐渐凸显。通过对全市智能化建设项目综合统计,固定岗位和采掘工作面无人减少效果明显,助力煤矿由“劳动密集型”向“人才、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已通过评定的智能化矿井生产班单班减人率10%;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生产班单班作业人数减人率26%;智能化掘进工作面作业人数减人率16.7%。首批智能化民营企业东江煤业,集团办矿理念先进、治矿标准一流,率先自主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于2021年10月被评定为山西省中级智能化矿井,构建了“一个平台、十大系统、十九个子系统”的智能化架构,实现了全矿井采、掘智能化运转,18个固定岗位全部远程集控、无人值守,常态化保证了“全面感知、万兆传输、自主决策、协同控制”的智能化矿山运行模式,矿井上、下各类固定岗位减少人员124人,其中综采工作面由原来单班12人减至10人,综掘工作面由原来单班12人减至8人,年节约人员工资支出1600余万元。

以“智”促“新”,赋能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启矿山智能化新未来。市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明说,市能源局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强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综合考虑全市生产煤矿实际,配合协调省能源局出台2025—2027年煤矿智能化建设规划。其次要强化政策引导、督促指导,做好煤矿智能化建设相关政策的宣传贯彻,加快推广国家、省典型案例的成熟方案,因地制宜探索应用适合地区、企业的智能化建设模式,强化多系统联动耦合,努力实现单个系统智能化向煤矿整体智能化升级,推动煤矿智能化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最后要鼓励引导智能化煤矿设立智能化专业运维机构,制定完善管理制度,会同科研机构、装备制造企业组建技术创新团队,研发便捷可靠的实用型智能运维设备,持续提升智能化运行和管理水平。(记者 康桂芳)

[编辑:梁燕则]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