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托管后,耕、种、防、收全部由公司一体化经营,种子、薄膜、化肥、鸡粪、农药等物资也统一购买,一每亩地大概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益,不仅节省了成本,收益还比原来好。”5月7日,岚县普明镇小万村,正在田间忙碌的村集体土地托管小组成员郭福生,说起村里推行的农业生产新模式赞不绝口。
小万村位于岚县西南一隅,白龙山景区脚下,普明河和小万河蜿蜒曲折,经村东西两侧流过。户籍人口1398人,但常住人口仅327人,且平均年龄超57岁,全村九成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却有着4539亩的耕地需要耕种。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提升土地收益,让种地的村民们腰包鼓起来?一度成为摆在村民和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这些困境,小万村的村干部们决定采取新的措施。村党支部书记郭冬珍带着几名村干部,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带回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托管经验。依托村集体自有的14台农机,以村集体为服务主体,形成“集体托管+大户代耕”的托管模式,双管齐下,探索出一条“党建+土地托管”的新路子,开展从种到卖的全链条托管服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村集体收入增加。他们一方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聚合作用,成立村集体土地托管小组,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以合同的形式把农民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托管经营;另一方面积极发动村民,鼓励村里种粮能手努力耕作,进行代耕经营,成为种粮大户,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他们从部分村民手里流转闲置的耕地,进行代耕生产,每户形成50亩—200亩不等的经营规模。
“要想让村民放心把土地交给我们托管,必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立足于村情实际,我们创新实施了‘四有’服务体系,全力做好‘田保姆’。制定了作业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统一化、技术实效化‘四化标准’,提高了服务质量,优化了服务技术。”小万村党支部书记郭冬珍介绍说。
通过连片规模托管服务,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推动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里的玉米亩产增至1800斤以上,农资成本和农机作业成本,每亩也降低了约97元,去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也达到了45万余元。
今年开春后,小万村又组织村内有意参与托管的人员开展免费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机操作人员33人,全力打造一支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队伍。农忙时,务工收入人均可达5000元以上,为村民又拓展了一条新的增收路。
“不仅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还要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将继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的实力,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郭冬珍说。(记者 刘少伟)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