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民生为本 绘就幸福底色 ——吕梁市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综述
2021-02-03 10:29:04
来源:吕梁日报

图为夏季的文水西山公园内亭台楼阁风光旖旎。记者 刘亮亮 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不断加大对民生各项事业的投入力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医疗保障稳步提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这一重要论述,赢得全社会强烈共鸣。

病有所医,是老百姓基本的需求。“十三五”以来,我市把卫生惠民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疾病防治和卫生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医疗技术不断提升,每万人全科医生由1.3人提高到2.1人。

走进临县湫水柏林苑移民小区卫生服务室,居民正在排队就诊。73岁的苗永秀笑着说:“这个社区卫生室服务真好,既能看病,又能保健,服务和环境样样拔尖。”苗永秀说出了广大老百姓的心声,身边有了信得过的“健康守护神”,一般的小毛病就不用奔波到大医院就医了,既省事又减轻了经济负担。

现如今,“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转”不只是一句口号。近年来,全市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建设标准,投入资金6060.08万元,新建、改扩建1096个村卫生室,采购设备34175件;在乡级,投入资金5342.3万元,新建、改扩建33977平方米,采购设备1234台。全市进一步完善优化“30分钟服务圈”,对常住人口200人以下的村卫生室进行整合,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达标村卫生室,36所乡镇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努力打造了居民信赖的“家门口的医院”。

“老了最怕的就是看病,现在住院前不用为筹钱劳心费力,费用还能报销,生活越来越顺心了!”家住交口县石口乡孔家庄村的“五保户”孔金喜老人说道。2020年,孔金喜在交口县医院检查出患有直肠癌,但因生活困难,外出就医不便。交口县医疗集团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后,积极联系对口帮扶的汾阳医院专家团队多方会诊,结合健康扶贫政策,为孔金喜进行了直肠癌根治术。发生在孔金喜老人身上的事情,正是我市积极建立市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远程会诊,认真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的体现。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是牵挂。我市把脱贫攻坚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支持基层人才队伍、大病慢病精准分类救治、远程医疗服务提升、“1+1+X”(即:1名村医+1名乡医+X名县级以上医生)组团签约服务、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相互衔接等展开各项工作。率先在全省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实行市域内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全面落实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资助政策,确保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制度覆盖范围。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81529名慢病患者已进行签约服务。9963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三保险、三救助”健康扶贫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省内住院综合保障比例平均达到90%左右,有效遏制和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健康扶贫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社会保障提标扩面

社会保障,民生之依。我市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充满了希望。”文水县马西村的梁长娥满怀感激地说。梁长娥家属于一户多残户,为了解决梁长娥家的特殊困难,文水县残联多方考察,为梁长娥购买三只湖羊帮助她脱贫致富。梁长娥高兴地说:“残联给我家送来一只公羊两只母羊,还教给我养殖技术。只要咱人勤快,等母羊添了小羊,就能不断给我家带来收入。”看着圈里的湖羊健康成长,梁长娥觉得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帮助一户困难户,温暖一个家庭。“十三五”以来,我市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精准性救助、扶贫性救助、广泛性救助,形成了以低保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等专项救助为配套,以社会力量参与补充,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让更多人享受民生红利。

社会救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防线,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我市把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纳入救助范围,确保通过其他渠道不能脱贫且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兜底脱贫。同时,2020年我市继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全市平均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4853元,特困人员供养基本生活费平均为每人每年6577元。

更精准,才更公平、更温暖,才能将惠民实事办到百姓的心坎里。我市健全完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办法,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确保生活困难城乡居民“应保尽保”。建立了按月发放救助资金制度和月通报制度,全省唯一一家实现社会救助资金按月足额发放,此项工作走到了全省前列。截至目前,全市共为18.2万名困难群众发放社会救助金7.81亿元。全市启动物价联动机制后,为161.49万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6065.82万元,其中低保对象145.59万人次,特困对象15.40万人次,减轻了因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利益。

社会治理进一步夯实

社会治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发展。

走进离石区凤山街道生态园社区,映入眼帘的是温馨的家居设施,智能高端的医疗检查室、宽敞明亮的儿童学习室,以及居民群众写满幸福感的笑脸。“这里场地宽敞,环境舒适,我每周至少来两三次,跟朋友相约下下棋,锻炼锻炼身体。”社区居民刘大爷只要一有时间就来“光顾”社区活动室。在这里,居民们可以通过扫码,下载电子书籍进行免费阅读;不出社区就可以办理理财、优享生活等服务;可以相聚下棋、打牌,所有文体活动足不出户……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最具活力的细胞。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部署,按照“党委政府主抓、职能部门承办、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原则,聚焦“多元共建、全民共治、成果共享”,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转变社会治理方式,以离石区七里滩等社区为试点开展了社区治理综合整治工作,同步高标准打造了生态园社区、交通路社区等城市社区,形成了“全科网格”化管理模式和“去三化增四性五提升”社区工作新理念,有效激发了基层社区活力。

实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了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我市出台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等文件,全面开展了“社区万能章”专项整治,明确了基层自治组织证明事项清单,加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落实社区运转经费和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推动基层减负增效。目前,离石、孝义等地对社区进行了重组,临县、石楼新建了一批易地搬迁移民社区,各县市普遍对社区综合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超过500平方米的达到60%以上。

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健全。以文水县和交口县为试点,民政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依法有序积极组织开展村“两委”换届试点工作,全力推进村“两委”主干“一肩挑”,及时依法清理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村委主任,提高村“两委”主干“一肩挑”比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加大村(居)务公开力度,健全村(居)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更加充满活力。

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民生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站式”服务,努力让居民“最多跑一次”;推行“四单式”服务,采取社区居民点单、社区党组织晒单、党群接单、综合评单的方式,发挥党员在服务居民中的“微细胞”作用;推行“便捷式”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安装智慧银行、政务服务自助机等电子设备,让“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推行“暖心式”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着力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城市基层治理难题,让广大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首“十三五”,一条条饱含温度的创新举措,积极回应着群众的“民生关切”;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地,化作生动图景体现在百姓心坎里、口碑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任务,吕梁将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擘画出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崭新蓝图。(记者 罗丽)

吕梁日报

[ 编辑:白丽红 ]
分享到: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