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吕梁讯:从利民洞到乌门山,一路走一路看,一条岢大线,连成“珍珠串”。气象万千风光无限,异彩纷呈令人震撼!一条条宽阔笔直的“四好公路”,一幢幢整洁排列的猪房鸡舍,一个个环境优雅的村庄院落,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墙体绘画……无声诉说着兴县康宁镇干群同心、奋力拼搏,爬坡过坎、滚石上山,脱贫摘帽、攻坚克难的故事。
进入2019年是全县脱贫摘帽年,不松气、不歇脚一如既往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镇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严格按照省市县决策部署,砥砺奋进、尽锐出战,向最后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全部出列的减贫任务发起总攻。坚决把综合贫困发生率降低至2%以下,实现全镇整体脱贫摘帽。
康宁镇扼守“兴县南大门”,素有“西南门户”之称,国土面积194平方公里,全镇辖31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人口7389户、21867人。近年来累计脱贫17个村1355户3794人,至2019年尚有11个贫困村597户贫困户1472人未脱贫,面对时短而急促、艰巨而繁重的政治任务,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确立的“2345”脱贫攻坚整体工作思路,结合该镇实际,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各项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构建以党建引领强力量,“两个支撑”立柱梁,医教社保做保障,“四大工程”遍全乡为主基调的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扶贫脱贫格局和架构,深入扎实补短强弱,推进落实,提升工作实效。
党建引领强力量 干群同心一起上
镇党委强化“抓党建是最大的政绩,不抓党建是最大的失职”的理念。聚焦“三基建设”,把建强战斗堡垒,促进脱贫攻坚,引领乡村振兴作为农村基层党建主要任务来抓。把脱贫攻坚和基层党建深度融合,以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成效检验基层党建工作成果。为攻坚深度贫困,决胜同步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紧抓两委换届契机,严格选人用人标准,选优配强全镇21个村两委班子,加强对软弱涣散村的整治,麻子塔、王家圪台等重难点村的党组织整顿提升成效显著。
积极构建“党建+脱贫攻坚”新模式。强化“三支力量”,今年全镇共有中直、省直、市直、县直机关及吕梁籍异地交流驻村第一书记28名,驻村工作队员83人,帮扶责任人584人,帮扶单位20个,指挥长28名。县直单位派驻纪检组对“三支力量”工作实行常态化监督,镇里以纪检书记牵头配合监督,同时派出11名干部、20名教师和医护人员参与协同结对帮扶,人均结对5户,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
“两个支撑”立柱梁 脱贫致富路宽广
即以产业和就业作引擎,支撑起扶贫脱贫夯基垒堡的四梁八柱。积极培育特色、优质、高效乡村产业,坚持产业进村、扶持到户,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村集体经济壮大和群众共同富裕为落脚点,加快培育一批见效快、辐射带动能力强、能使贫困户长期稳定的优势特色产业。产业支撑即按照县委提出的“222+N”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康宁镇具体实际,镇党委提出了“311+N”的产业增收思路。“311”就是人均3亩中药材,1亩经济林,1亩小杂粮,“N”即种植、养殖、光伏、庭院经济等。按照县委县政府“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的产业发展要求,重点培育1个乡级产业园区、12个村级示范基地。探索形成镇有大园区支撑,村有合作社覆盖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累计投入扶持资金2124万元,为群众提供补助,免费发放种子化肥,完成了以连翘、射干为主的5.5万亩中药材种植,13250亩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发展杂粮2万亩,其中有机谷子7929亩、高粱3793亩、豆类4468亩、种植优质马铃薯5054亩。新发展樱桃、葡萄、玉露香梨等水果经济林343.3亩,建设大棚138个。
酸中带甜的巨红葡萄,香美可口的紫红樱桃,酥脆多汁的玉露香梨,色泽金黄的沁洲小米,这些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宫廷贡品,如今变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农产品,红彤彤的日子映照着贫困群众诱人的美好生活前景。
新庄村肥猪活蹦乱跳,鹿家岔的肉牛浑身膘,寺坡底得鸡蛋营养高,养殖户笑得直不起腰……这样的歌谣今夏在康宁广为流传……
具有多年养殖传统,累积多年丰富养殖经验的不少村庄村民,历经几年的“复制”“粘贴”,畜牧业发展已在康宁蔚然成风、遍地开花,占据了我镇产业发展的“半壁江山”。养殖业发展可谓蒸蒸日上、势头强劲,镇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结合区位优势将发展养殖业确立为全镇脱贫攻坚的龙头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规划新庄、王家圪台、胡家庄分别发展现代化生猪养殖5000头、2000头、2000头,现存栏2000头、1800头、1500头,任家塔村小西沟1000头母猪(20头公猪)繁育基地正在建设中,年产2.4万头种猪,预计2020年6月投入运营。乌门、胡家庄、鹿家岔300头肉牛,饲草丰茂,肉品优良,效益可观。王家圪台、鹿家岔等7个村养殖蛋鸡12万只。我镇先行选择牧坡广阔、水草丰茂的乌门、胡家庄、安家庄村为试点,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实行“参股合作、本金保底、固定分红”的肉牛养殖模式,仅此一项,贫困户户均收入由不足2000元增至7000元。为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由镇政府牵头组建养殖协会,由村支两委牵头发动全体村民参与组建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31个。与县乡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承载政策、资金、项目的落实。协会与合作社互联互通、互利共赢,成为社员产业发展、技能培训、信息咨询、劳务投工的绿色通道,带动了储存、销售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条龙”服务,使我镇的养殖业更加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为形成循环产业链,给种植户吃上“定心丸”,养殖协会与各村合作总社探索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就玉米种植、秸秆回收、粪污还田等签约多个协议相互信守。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03元的价钱回收大路饲料玉米,以每吨120元的价格回收玉米高梁秸秆。如此一来,一举数得,既解决了老百姓的玉米销售难,又使秸秆进厂喂养牛驴,变废为宝消除了露天焚烧污染环境之害。同时,养殖产生的粪便通过合作总社给了种植户,既给土地施用有机肥培肥地力,又解决了环保难题,实现了秸秆进厂粪污还田,步入了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轨道。
多方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吕梁山护工”是省委省政府为吕梁山片区精准脱贫量身定制的一项惠民工程,是吕梁市“十三五”期间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是瞄准技能提升、广开就业门路,广泛发动群众参加县政府组织的吕梁山护工培训27期385人,就业152人,贫困户占比40%,驾驶员占比30%。主要输向北京、太原、内蒙等地,工资在3000至5000元之间。
二是引导本地种养殖基地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257人,开发本镇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户做保洁员护林员270人,年收入260万元。
三是支持鼓励有胆识、有志向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打拼、干事创业4058人,预计收入1亿元以上。
四是积极协调驻地企业招录本地户籍人口314人,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14个。
医教社保做保障 上学就医不再难
教育扶贫,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各项政策。落实“雨露计划”159人,资助金额60.5万元。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因贫误学。健康扶贫,全面实施“三个一批”家庭医生签约等救助措施,精准执行“三保险三救助”政策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136兜底、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财政兜底“六道保障防线”,不仅“一站式”结算更方便,而且贫困户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仅2019年,全镇贫困人口住院1724人次,医疗总费用1306万元,报销1077.2万元。最大限度解决了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社保兜底,确保失能贫困户应保尽保,目前全镇有建档立卡低保对象633户863人,累计发放低保金 386万元,救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8万元。
四大工程遍全镇 群众心里亮堂堂
一是走出深山过上幸福生活。易地扶贫搬迁是攻坚深度贫困最彻底最有效的脱贫途径,也是安置群众受益程度最大的民生工程。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山庄窝铺,我镇全面统筹整体推进,精准搬迁,力求符合搬迁对象的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将乔子头、舍窠墕、后红月、赵家沟四个村261户 798人,其中贫困157户404人,同步搬迁104户394人。居住在艰苦偏僻山旮旯的群众,搬出穷山沟,住进新房子,开启新生活。同时做到随搬随拆随补,目前已完成拆除148户,补偿款已发放278万元,土地复垦复耕34亩。为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积极开展就业培训,累计培训护工18人,驾驶员18人,护林员108人,安保保洁24人,养殖16人,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户均1人就业,截至目前,已有52人实现就业。
二是生态建设工程。一个战场两场战役同时打赢,从2015年开始对全镇25°以上坡耕地61300亩全部实施退耕,累计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补贴4124万元,涉及贫困户1313户3792人,户均增收12000元。43家造林专业合作社完成造林61300亩。441个贫困劳动力参与,人均增收3000元,先后聘用95个贫困人口为护林员,人均收入6000元。实现了脱贫与生态互促,增绿与增收双赢。
三是光伏扶贫照亮脱贫路。贫困群众零投入,光伏照亮贫困路。县委县政府把光伏扶贫作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2017年以来,目前已建成光伏扶贫电站5座,总规模10.4兆瓦,截止2019年11月,全镇光伏电站共结算收益220万元。
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在婉延起伏的山坡上,荒地间,在东阳的照耀下源源不断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送入千家万户,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美呔呔’的致富田。
为把光伏收益“好钢”真正用在贫困户“刀刃”上,按照县里出台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方法,结合各村实际分配到28个贫困村144万元,户均收益210元,同时,贫困村通过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等渠道,带动1058户贫困人口增收,户均增收1361元。
四是贫困村提升工程。补齐短板夯实脱贫基础,围绕脱贫摘帽总目标,瞄准“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大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攻坚战。完成了全镇所有贫困户“四通”(通水、电、路、网)工程,包括今年实施饮水安全18个村17处,投资1385.87万元,18个村2065户12014人,全部实现饮水安全达标。继今年完成“四好农村路”提质改造9.5公里,目前全镇“四好农村路”已达32.97公里。真正实现了全镇通村道路硬化率、通客车率、饮水安全普及率均达100%。广播电视户户通、宽带网络通实现全覆盖。
清澈泉水缸里流,汽车开到家门口,电力供给四季有,世界信息全接收,成为我镇各村的真实写照。此外,还投资250万元改造完成了26个村卫生室,26个村文体活动广场建设,对903户贫困户危房进行了改造,投资达1318万元。
干净笔直的柏油马路、宽敞的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及活动广场,装饰一新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设施齐全的标准化卫生室,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绘画墙,到处展示着新农村优美的画卷。
多措并举聚力量。
依托消费扶贫,拓宽增收渠道。采取单位采购直销、帮扶单位助销、劳务就业推销、电子商务营销等方式,发动帮扶单位、镇村干部、“三支力量”购销贫困户核桃、小米等农产品18000斤,收入14.7万元。使贫困群众的“收成”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对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使消费扶贫进一步转化为产业扶贫。此外,积极推广“一网三超”社会扶贫新模式,在31个村建立扶贫“爱心超市”4个,3400人次受益。
聚焦智志双扶,增强内生动力。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在全镇开设“乡村大讲堂”,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评选活动。在全镇各村广泛选树“孝老爱亲、勤俭办事、脱贫致富、崇文学技、诚信守法”文明户,共推出县级文明户204户,乡级文明户38户,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培育乡风村风文明,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用好金融扶贫享受务工分红。几年来,落实国家金融扶贫政策,实施“三变”改革。累计发放个人精准扶贫贷款182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25户,金融助推攻坚深度贫困的成效明显。
整治乡村环境 面貌焕然一新。今年8月进入总攻决战决胜阶段,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农村环境卫生联帮联治等多项工作。我镇及时开展了以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高质量转变的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整合专项资金700万元,在27个村实施以生活垃圾治理、河道整治、道路修整拓宽、村屯绿化、街道景观打造、庭院四周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前已修整拓宽道路4.8公里,整修残垣断壁10760.2米,清运陈年垃圾6700吨,栽植油松、白辣、胶东卫茅等10189株。家家户户庭院内外,窗明几净、幽雅怡人,过去的脏乱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亮化、绿化、美化、硬化的清静山庄。昔日垃圾遍地、雨污横流的“世外桃园”变成了房前屋后桃红柳绿、四季绿茵的幸福家园。
综上所述,如今各村各类贫困人群可分别享受到低保社保兜底、养老保险保底、粮食直补补底、光伏收益铺底、务工收入辅底、农产品销售托底、退耕还林垫底、入股分红贴底,数“底”摞叠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脱贫摘帽已实现,发家致富路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