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闫建国:退伍不褪色致富显本色

黄河新闻网 > 吕梁频道 >  文旅教育

黄河新闻网吕梁讯(刘少伟 任红生)1993年,闫建国初中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了。穷山村里出个兵,当时也是一件光荣事。虽然部队花钱不多,村里还是有不少人凑了钱给他送来,大家都希望他在外面能有个出息。没有辜负村民们的期待,多年后,闫建国确实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懂得感恩的他没有忘记曾经养育过自己的土地和帮助过自己的乡亲们。

心怀梦想去从军 发展不忘众乡亲

1997年,从部队退伍后,闫建国带着从军营里学到的技能和养成的好品质,留在北京自谋职业,七八年的时间就在北京站稳了脚跟。2013年,他回到曾经的小山村,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还是那么贫苦。想起乡亲们帮助自己的情形,当时他就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乡亲们改变贫困的面貌。

庞泉沟村很早就有养牛的传统,在闫建国小时候,人们养一两头牛就足以满足全家人一年的开销,这段记忆给了他报效家乡的灵感。“我心想,如果能帮助村里人养牛多赚些钱,也算还了当年乡亲们的恩情。于是,我抽了个时间认真考察了一番。”闫建国告诉记者。

庞泉沟村里养牛的人还是很多的,但家家户户都是传统养殖方式,养殖模式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居住环境。闫建国投资150多万,盖了一座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牛舍,除了养自己的八十多头牛,还免费邀请村里其他人来牛舍里养。同时统一提供兽医服务,改良品种。

但一开始,他的行为并不为大家所理解。有人说:“明明自家的牛,养到别人的圈里,离得还那么远,不去!”有人说:“建国这后生说不要钱,哪里有这种好事?”看到村民们的观念不是那么好改变,他决定从本家亲戚开始,挨家挨户为人们讲解利害、分析问题,用事实来让村民信服。就这样,慢慢地,他的真情打动了乡亲们,村里的牛开始了集中养殖。一时间,以牛舍为基础,在村委、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组织了50户农户,成立了全村第一个合作社——交城县昊辉养殖专业合作社,2016年时,又争取了县里“人畜分离工程”项目,在村里盖了3000多平方米、养400多头牛的养殖小区,村里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抵押房产筹资金 培育产业助脱贫

2016年,交城县里出台大力发展中药材和食用菌产业的产业发展政策,闫建国抓住机会,迅速组织成立了交城县顺鑫农林专业合作社,开始谋划种植中药材和食用菌。筹备初期,由于手头资金有限,周围能借钱的人几乎借遍了,资金缺口还是非常大。他瞒着妻子,想用北京的房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结果临近办理房产评估的时候却被妻子发现了。妻子坐在床上,哭诉着他几年来不顾家的“罪状”。妻子的满腹委屈,闫建国非常理解,心里也满怀愧疚,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已经铺开的事业没法骤然停下,经过反复沟通,妻子最终还是在抵押合同上签了字。贷款到账后,他建了31个吊带木耳大棚,还种了240亩中药材。“一个大棚吸收了六户贫困户,每一户有劳动力的,来我这打工,每年一个人最少能增收七八千块钱。”闫建国介绍说。

2017年,在交城县委政府的支持下,闫建国又注资200万元,成立了交城县天之然菌业有限公司,筹资400多万买了170多万棒菌包,供应全县11个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的153个大棚,带动全县900余户贫困户每户增收500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更能通过务工增收7000元以上。

回乡几年来,闫建国种中药材、建牛场、建木耳棚,几乎把一生的家当都投了进去。虽然经历了刚开始的不理解,最终他的赤诚还是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大家铆足了劲,要干出一个名堂,这成了他这几年最大的动力。“当一天兵,就永远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一定会把产业做大,走向市场化,让乡亲们的腰包都鼓起来。”闫建国信心十足。

每当提起闫建国是怎么自主创业领办合作社的故事,贫困户张大爷就会赞不绝口:“闫建国不仅是致富路上的扛旗人,还是共同致富的排头兵。” 

“这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乡亲们说。如果说在脱贫致富路上,一位退伍兵就是一面旗帜的话,闫建国创办的养殖场、合作社就是一盏盏致富明灯。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