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石楼籍在外人士”资料征集活动之意义 更新观念 头顶有天 走出封闭 脚下有路

黄河新闻网 > 吕梁频道 >  本网专稿

政协石楼县委员会,推出征集“石楼籍在外人士”资料活动,这项工作有何实际意义呢?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让我们共同进行历史的回顾与梳理。

山东人“闯关东”、福建人“下南洋”、晋西北人“走西口”,其原因不外乎自然灾害或战乱导致的无奈之举。

频繁的天灾与人祸,使这些区域形成外出谋生的历史传统,进而孕育出敢闯、外向的开放型思维。赶上改革开放政策,他们就能抓住机遇,走向大城市谋生、创业。

石楼人没有外出谋生的习俗,原因在于,沟壑纵横的黄土地,没有水患洪灾;干旱少雨的气候环境,却不会造成赤地千里的颗粒无收。

土地贫瘠,但地多人少,只要广种总能薄收,土窑洞冬暖夏凉,建筑成本低廉且工艺易掌握。

偏远封闭的立地不仅阻隔了与外界的交流,也阻隔了战争与瘟疫的侵入。

因而,历史上的石楼,是养穷人的理想世外桃源。

土地贫瘠则百姓勤劳节俭,地域偏僻则民风纯朴善良。这是石楼百姓的传统美德。

但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虽积淀起勤劳纯朴的优秀品质,但也形成了循规蹈矩的保守与僵化。

祖祖辈辈把力气用在土地上,这样就能吃饱肚子,犯不上背井离乡闯荡未知的外部世界。

东征期间,参加红军且坚持到底的石楼籍老战士,不会超过10人。

1948年,已成解放区的石楼,参军支援前线的农家子弟有几百人,这在石楼,已经算得上是大规模外出的历史事件。

这批老同志,大多数因战斗负伤或复员回乡务农,真正转业到外地工作的也不是很多。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走出去的石楼人寥寥无几,改革开放后,极少数年轻人通过高考走向外部世界。

多少年来,偏远封闭的石楼,观念陈旧,经济落后,石楼人因家乡的贫瘠而自渐形秽,即便在吕梁,提起石楼,经济综合实力永远是垫底的县份。

改革开放后,最早外出创业的石楼人,也是因生活陷入贫困或其他窘境,而被逼无奈的选择。

石楼人真正大规模外出打工、创业,是最近20多年的事情。国家免除农业税、义务工,农业机械的普及,将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掌握知识的农村青年,通过电视、网络看见外面的世界。

以上因素,都是推动石楼人外出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新常态对石楼的影响与缩影。

家乡人走出大山闯荡成为潮流时,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以石楼人特有的吃苦、诚实与勤奋,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

他们的思维卓尔不凡、创业故事可歌可泣,他们用奋斗告诉家乡人,站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石楼人可以与温州人、南方人自信比肩。

征集“石楼籍在外人士”资料活动,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次征集,让在外谋生、创业的石楼人,感受到来自家乡的问候与关怀;让家乡人了解在外谋生、创业的石楼人的泪水与甘甜。

我们将把石楼籍在外人士的相关信息编辑成书,留存档案,对外宣传。

宣传农家弟子是如何通过学习“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的。宣传普通的农民兄弟,是如何靠自己的吃苦与勤奋,蜕变为商界英才。

许多石楼籍在外创业人士,不仅实现了创业有成,更是在思想上观念上实现了更新与跨越,他们的眼界与魄力不仅使其成为行业翘楚,也让无数的家乡人为其自豪。

这种自豪感就是所有石楼人自信的源泉,奋斗的动力,石楼美好未来的希望。

让我们通过这次征集活动,感恩国家经济振兴创造的机遇;见证偏僻的石楼从封闭走向开放;抛弃保守僵化的糟粕;弘扬勤奋纯朴的美德。

石楼籍在外人士,无论您是在外打工,抑或是在外创业,牵挂你们的不仅有家人,更有家乡12万父老乡亲。

你在他乡还好吗?(孙和斌)

 

 

[编辑:梁燕则]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