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镇持续上升的旅游热度,像亚马逊热带森林中轻轻扇动翅膀的蝴蝶一样,意外地为几十公里外同处黄河岸边的小村子,制造了一个进入旅游风口跳舞的机会。
“感觉挺好,我已经来过好多次了,今天专门带大家过来体验体验。”4月29日,在临县曲峪镇岩窑上村的黄河岸边,游客李先生从刚刚到岸的船头上走下来,随口回答了一句记者的提问。当天,他带着朋友专程从离石过来欣赏水蚀浮雕。
曲峪镇岩窑上村位于临县西部黄河岸边,隔河与陕西省佳县木头峪乡相望。在这里,形成于三叠纪时期的厚层砂岩,在千百年来地下水溶蚀与黄河河流冲蚀的复合作用下,形成了形状各异巧夺天工的天然浮雕。
“欣赏水蚀浮雕,三分看七分想。看看,这个是祥云,这个是西游,那个像不像印章,那个就是二龙戏珠……”送走李先生一行,贺金旺热情地邀请记者乘船参观水蚀浮雕,一路不停地介绍着。在近两公里的崖壁上,各异奇趣的图案连续不断地冲击着眼球,令人不由生出“鬼斧神工亦壮哉,天公造化费疑猜”的惊叹。
“这儿来的游客基本都是从碛口过来的,这几年感觉一年比一年多,前年最多一天我拉了一千多人,大部分是散客。去年,古村镇大会召开后,旅游团来得越来越多,说明咱这儿的知名度也起来了。”贺金旺用略带自豪的语气跟记者说。
贺金旺是岩窑上村人,从小生长在黄河岸边,对黄河的水性和岸边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十几年前,他就开始为不断出现在岸边的游客提供乘船服务,亲身经历了村里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第一批从中受益的村民。“2005年、2006年那会,来的主要是摄影家,过来拍黄河风景和水蚀浮雕,也有一些普通游客拿着卡片相机过来照相。”贺金旺回忆说。受游客们喜欢摄影的启发,贺金旺后来在黄河边的一块巨石上,找到了几个独特的摄影角度,在帮助游客提升构图质量的同时,人景合一的影像通过朋友圈,逐渐爆红网络,为村里新增了一处吸引游客们前来打卡的胜地。
2009年,十几岁起就开始从事红枣加工生意的村民贺顺平,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了村里旅游资源的价值,率先成立了临县黄河画廊旅游有限公司,组建起拥有五条快艇的旅游船队,并投资300万元,在黄河岸边修建了一座宾馆,开始布局旅游产业。看到有村里的能人带头,贺金旺也带着游艇加入了公司。
不过,再丰满的理想也得接受现实的检验。一开始,由于知名度不够大,游客量非常少,逼着公司想出了提供免费矿泉水、增加游艇游览时间、登上沙滩游玩、赠送红枣采摘服务等多种吸引游客的办法。通过口耳相传,将生客变成熟客,积累了第一批口碑用户,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011年,在市交通运输局的帮助下,村里修建了黄河码头,让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2012年,随着碛口古镇旅游景点的转热,到岩窑上村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原来几年就不挣钱,但我看好旅游业,又是村里的一项新兴事业不能轻易放弃,近五六年火了起来,到了碛口古镇的游客基本都会过来玩,现在一条船一年差不多能挣十几万元。”贺顺平的话侧面印证了贺金旺这几年来的感觉。2015年,贺顺平当选岩窑上村党支部书记。
几年来,虽然他已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但对旅游产业的带动能力仍然非常重视。
随着村里旅游热的兴起,除了像贺金旺一样,通过游艇分享到旅游产业发展红利的几户村民外,在码头隔着沿黄公路对面,一个小型的贸易市场也悄然形成。每天,村庄和附近地区的红枣、山羊、核桃等农特产品及纪念品都跟随游客的脚步涌向这里。今年,受疫情和沿黄旅游公路建设的影响,游客大为减少,市场也临时关闭,但对于旅游公路贯通后的未来,贺顺平的信心变得更足,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寻求投资方,共同开发村里的旅游资源。
“去年,我们刚换了五条新船,下一步准备把这个码头重建一下,黄河水不稳定,要按最小的水量设计,不管水量大小,都能方便游客上下船。船也得加几条大的,增大载客量和趣味性。水蚀浮雕也要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起来,尽量延缓浮雕的风化,这是我们旅游业发展的根。”贺顺平站在旧码头上认真地盘算着。
距离码头不远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正在紧张地施工,今年七月,这条承载着沿黄地区旅游品牌打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期望的公路将全线贯通,不仅将连通沿黄四县,还会将其带入全省从北到南的经济发展新浪潮中。(记者 刘少伟)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