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挪窝换业”让搬迁户开启“五和”新生活

黄河新闻网 > 吕梁频道 >  聚焦吕梁

搬出放眼都是斜坡烂洼的昔日村庄,65岁的临县城庄镇甘川沟村贫困户张向福不再爬坡上梁回家,也不再头顶烈日种地。

2018年,张向福和家人搬离那两孔住了四代人的土窑洞,住到了距离镇政府两公里处的五和居社区,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乔迁。

去年,张向福在搬来的五和居社区得到了一份保洁工作,每月工资500元。取名“五和居”,是因为这里居住了该镇五个村子的村民。这里也是临县的第一个整村搬迁试点。和以往熟悉的邻居住在一起,大家彼此间少了陌生感,社区工作人员也可以集中力量对居民进行管理服务,而许多帮扶干部也有了更多精力来开展工作。所有这些,都归结于临县精准脱贫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五和居社区村史馆的“五村全貌图”一栏,张贴着每个移民村搬迁前的“纪念照”,甘川沟村的照片挂在最上面。照片上,新旧不一的窑洞稀稀拉拉散落在黄土坡上,有的因年久失修濒临坍塌。

“以前日子真不好过,你看照片里我家的老房子多破旧。”拿出跟老房子留下的最后一张合影,张向福感慨万千。

甘川沟村是五个搬迁村中最为偏远落后的村庄,然而这里距离城庄镇只有15公里。多年前,张向福老伴半夜肺心病发作,老张敲遍了村民的门,才找了一辆平板车把老伴送下山。幸好病情不严重,下山后老伴很快被送到了医院,逃过一难。

现在,张向福住进了窑洞式单独小院子,房间有75平方米,出门就是大路。他说,刚开始还担心“饭碗”问题,现在有了保洁员这个公益岗位,啥也不愁。几个村子村民住在一起,社区管理工作相对轻松。“人和气、家和美、邻和睦、村和谐、景和祥”,当初五和居社区建设的美好寓意,最终也得以实现。

社区主任郭建忠说,社区成立了管委会,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现在,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健全且运行良好,移民户之间、移民户与周边村民也都相处融洽。社区工作更加便捷,帮扶工作也不例外。甘川沟的帮扶干部再也不用到七拐八绕的旧村子,从县城出发十几分钟就到了贫困户家里,帮扶工作也更加高效。

张向福的邻居,50多岁的白来全也是五和居的搬迁户。他较小的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中专。“孩子们出去上学后就不想回来了。村里信号又不好,以前要出去务工,有时会因为信息不畅通失去机会。”白来全回忆道。100平方米的安置房自己掏了不到1万元,做水电工一年工资6000元,两个孩子上学每年减免学费4000多元……搬来后,白来全算了一笔账。今年,他承包了合作社的一顶大棚,种蔬菜、水果,预计保底收入1.5万元。

很多五和居的搬迁户通过社区扶植的农业合作社配套建成的40亩12栋大棚,发展起了种养产业,通过入股或务工增加了家庭收入。

“我们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积极探索‘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的脱贫路径,让百姓不再有后顾之忧。”城庄镇镇长李旭峰说。

在“五和居”社区,像张向福、白来全一样,五个村子162户村民有了新家,过上了好日子。

在临县,166个自然村整体搬迁村、117个非整体搬迁村,12000多户41000多人被集中搬迁到了18个安置点,住到了新房,开始了新生活。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说,政府将尽最大的努力让移民贫困户日子过得和美顺心。

“搬来后的这两年,我和老伴身体感觉比以前好多了。儿女们也三天两头往家跑,开支比原来大,但我们心里高兴。”这是张向福老人搬出大山后的真实感受。(记者 刘子璇)

[编辑:白丽红]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