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西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县辖5镇4乡104个行政村(行政村撤并前为134个),总人口12.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万人。脱贫攻坚以来,石楼县把光伏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标志性工程,以“群众自愿、群众受益、群众满意”为根本,采取“高标准建设、高精度确权、高智能运维、高精准分配、高效益利用”,统筹5.7亿元,建成了总规模86.3MW的光伏扶贫电站。其中:村级光伏电站56.3MW,集中式光伏电站30MW。每年光伏纯收益达6000余万元,村集体收益平均达到50万元以上,关联贫困户的户均收益达到6000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已完成资产收益分配4427万,分配给全县133个村9200余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5。石楼光伏扶贫项目先后荣获中国电力建设质量管理小组QC成果奖、山西太阳能协会优质工程奖、山西省建筑业协会“汾水杯”,特别是“光伏电站支架安装”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认定。在山西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六个最”,即:村级光伏电站规模平均数最大、村集体光伏收益最大、贫困户受益最大,光伏建设质量最好、光伏运行维护管理最好、光伏收益分配模式最好,真正让贫困村贫困户享受到了稳定“阳光收入”。
高标准建设,强化项目支撑。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施工”建设模式,实施农光互补单村电站、农光互补联村电站、农光互补集中电站和户用式电站四种类别,有效解决选址难、筹资难、管理难“三难”问题,实现建设成本低、运维费用低、安全风险低“三低”目标。研究制定了扶贫电站“十化”标准,即规划设计科学化、建设队伍一流化、产品质量品牌化、施工工艺顶端化、运维机构专业化、操作流程规范化、互联互通信息化、目标落实责任化、政策执行到位化、效益发挥最大化。坚持“五个最”实施原则:即选最佳的地块。选址中坚决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及隐患区,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选择光照条件足、交通条件好、周边环境优的地块,保证电站发电效率。选最强的企业。净资产达5亿元以上、EPC总承包资质二级以上且有50MW以上业绩企业。选最好的产品。严格“组件、逆变器、箱变、线缆”四大主材的质量,议定电站全部选用全国销量排名前五且达到“领跑者”技术指标的品牌产品,打造质量过硬的精品工程。选最前沿科技。在光伏项目建设中,引进日光跟踪支架和机器人清洗等高科技,增加光照利用小时,提高电站整体发电量。用最严的监管。严格落实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出台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项目质量保证方案,委托最有实力的监理企业,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跟踪监理。
高精度确权,确保资产增值。村级电站的分配,综合统筹贫困村大小、贫困户多少、贫困村两不愁三保障因素,分别占比40%、50%、10%(100KW为单位)。贫困村占比40%,即113个贫困村,每村分配电站200KW;贫困户占比50%,30户—100户每村分配100KW,100户—150户每村分配200KW,150户—200户每村分配300KW,200户—250户每村分配400KW,250户以上村分配500KW;贫困村两不愁三保障因素占比10%,吃水困难贫困村44个,每村分配电站100KW。目前,全县电站规模200KW电站1个村、300KW电站18个村、400KW电站24个村、500KW电站34个村、600KW电站18个村、700KW电站11个村、800KW电站7个村,实现了113个贫困村全覆盖。同步创新光伏扶贫资产管理模式,成立县级资产管理委员会,明确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资产范围、类型、职责、收益分配等,通过规范资产登记、资产确权、资产管护、资产盘活和资产处置等举措,有效解决资产的闲置、浪费、流失、损毁及权属不清等问题,确保光伏扶贫资产发挥长期保值增值效益。
高智能运维,保障发电收益。三分建七分管。为确保电站高效运行,县政府成立光伏运维监测中心,研究制定村级电站“四有四无四通四保”运维标准,即:有标识,有专人,有制度,有记录;无水毁,无灰尘,无杂草,无损坏;进站道路通,设备运行通,信息对接通,部门联动通;保投入,保安全,保电量,保效益。抓实运营管护,确保电站收益最大化。建立运营平台。依托县政府成立的县级平台公司,开展电站电费结算、收益分配等工作,确保电费能每月按时结算、及时结转到村。建立智能运维平台。建立光伏监控运维平台,开展电站重点监控、全局运维、智能抢修、精确结算等全业务全流程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实现电站实时监测、及时诊断的智能化运维全覆盖。建立远程监控平台。建立远程监控平台,对全部电站安装“天眼”系统,进行全方位监控。采用领先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IT技术,把全县大小45座电站全部纳入系统远程管理,做到“小的放大管、远的拉近管、散的集中管”,实现电站设备的统一监控和数据的集中管理。全县所有光伏电站数据实时共享,实现远程故障诊断与现场运维人员操作相结合的精细化智能运维管理方式,运维成本下降25%。用好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开展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接入工作,目前已将全部电站接入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全县电站在线率达100%,故障率0%。依托强有力的运维,2019年全县56.3MW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全容量并网以来,全县累计发电7800万千瓦时,超出理论发电600万千瓦时,超出理论收益500余万元。同时,为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县光伏公司还与人寿保险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保费按电站总资产的1‰计算,为全县光伏电站购买了保险。
高精准分配,保障稳定增收。结合县情村情,创新探索出“12345”分配支付原则:围绕通过劳务获得这一个宗旨,关注贫困户和边缘户两类群体,注意泛福利化、一发了之、优亲厚友三种行为;处理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干部与群众、常住人口与在外人员、勤劳者与懒汉这四种关系,通过公益性岗位、小型公益事业劳务支付、公德乡风奖励救助、入股助力产业发展、扶持易地搬迁后续发展这五种分配途径,将村集体光伏收益按月支付到村到户到人。在全县推行了“5118”分配模式:“5”即配套出台了分配的5个指导性文件,“1”即制定了1个“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的监督运行保障机制,“18”即出台了14项公益性岗位职责与4项考核制度等18项管理制度。以公益性岗位分配为例,石楼县结合贫困村提升11项指标,将公益性岗位分为固定岗、轮换岗、临时岗三大类。固定岗为电工、厨师、村级光伏专员等专长类岗,允许由一人常年担任,工资每人每月500—1000元,年度收入6000元以上。如,全县有47个日间照料中心,设置厨师公益岗位94名,全县设置固定公益岗位665个;轮换岗为保洁员道路管护员等门槛相对较低的岗位,原则上实行季度轮岗,工资每人每月200—500元,全县设置轮岗贫困户7980名;临时岗为可灵活采用天聘用或周聘用制度的岗位,工资每人每天100—150元,如负责疫情期间防疫、清明期间防火等工作,疫情期间共雇佣1130名防疫、防火检查员。
高效益利用,实现收益最大化。巧借“林粮间作”原理,充分利用光伏电站采用高支架下的土地,积极探索光伏+特色种植、光伏+养殖等模式,将种植土地使用权委托农业合作社进行有偿经营,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由合作社进行管理种植,产生的租赁收益形成村集体经济。从而延伸了立体种植、养殖产业链条,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最大限度提高光伏扶贫电站综合收益,确保贫困户获得更多的资产收益、劳务收益、产业收益。全县光伏电站占地2300亩,可利用种植面积1300亩。目前,全县采取“光伏+油牡丹+农作物+中药材+草畜”等模式,引进栽培北美洲作为生物燃料和生产替代能源原材料的柳枝稷草,试种成功。仅此项预计年收入达600余万元,实现光伏扶贫产业收益链的有效延伸。特别是灵泉镇孟家塔2.2MW联村式电站,采用“光伏+油牡丹”模式,2020年吸纳10余户贫困户栽植油牡丹80亩,户均劳务收益达1万余元。(解德辉 王天江)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