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里好茶饭 ——吕梁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调查

黄河新闻网 > 吕梁频道 >  聚焦吕梁

收获时节,马铃薯生长正进入成熟期。走在广袤的田间地头,连片的马铃薯地中绿中带黄的是枝叶,挖出的是根茎。忙碌起薯的农民,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

据调查统计,我市土豆适生区耕地面积200多万亩,年播种面积100万亩左右,覆盖农业人口33.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2.3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16.3%,贫困人口总数的22.5%。

有的放矢补短板

目前,我市土豆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绝大多数从事土豆生产的农民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不换品种、自留种薯、稀植平播、施氮不施钾、病虫害不会防治、贮藏设施缺乏及加工、菅销、服务体系严重滞后的靠天吃饭阶段。正常年景,全市土豆平均亩产量不到1000公斤,150克以上商品薯率不达60%,亩纯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遇上灾年,土豆产量、商品薯率和收入更低。遇上丰年,土豆贮藏、加工营销服务体系跟不上,造成大量冻薯、烂薯、滞销薯,广大薯农损失较大,严重影响土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切实抓好并做大做强土豆产业,对全市薯农,尤其是区域内的扶贫对象增收脱贫达小康作用巨大。

我市要做大做强土豆产业,首先要引导广大薯农改变传统观念,将现在普遍种植传统的普通商品薯改变为普遍繁育的各代脱毒种薯和生产高档商品薯(包括夏收薯和加工薯),并辅之以加工增值和循环综合利用。其具体目标是:第一阶段,把土豆产业核心区岚县建成全国较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原原种繁育和高档商品薯(包括夏收薯和加工薯)生产基地。第二阶段,把我市土豆适生区建成全国较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和高档商品薯生产基地。

打破瓶颈谋发展

随着岚县、临县、兴县铁路和高速路的相继开通,制约土豆产业发展的交通与销售瓶颈已破解;随着产地批发市场和5000万粒脱毒微型薯基础设施的建成,繁育原种的瓶颈也将破解。现在还需要打破两大瓶颈制约因素,谋求更大进步。

首先各级种薯贮藏窖体系建设。马铃薯脱毒种薯原种和种薯储藏窖体系建设,是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脱毒种薯储藏体系,就不会有马铃薯脱毒种薯体系的完成和脱毒种薯的真正普及。

土豆是一个用种量很大的产业,每亩高档商品薯(包括夏收薯和加工薯)就需播种脱毒种薯150公斤——200公斤,因此,1万亩高档商品薯就需1000亩种薯基地,100亩原种基地,50万粒——60万粒原原种。而且1000亩种薯基地,还需配套150万公斤的种薯窖一座(4000m3×3m),一座种薯窖造价为300万元。如按我市100万亩土豆,50万亩生产高档商品薯,50万亩繁育各代种薯,其种薯窖就需要500座。

其次各代种薯补贴。建设各代种薯繁育基地和高档商品薯(包括夏收薯和加工薯),除过各代种薯窖建设之外,原原种、原种、种薯的购种投入也是很大的。

比如,建设一亩原种繁育基地,就需5000——6000粒脱毒微型薯原原种,按每粒0.5元计算,仅原原种投入一项、每亩就需2500元——3000元,其原种薯的成本价一般在4元/公斤左右;建一亩种薯基地,需购买原种200公斤,购原种花费800元左右,成本价在2元/公斤左右;建1亩高档商品薯(包括夏收薯和加工薯),需购种薯150公斤——200公斤,购种费300元400元。而现在农民生产一亩普通商品薯,薯农用种量为100公斤左右,且多用上年留薯做种薯,不愿掏现钱。因此,尽管生产亩高档商品薯(包括夏收薯和加工薯)和繁育一亩各代种薯的效益是生产一亩普通商品薯的2-4倍,但多数薯农仍然不愿意购买脱毒种薯生产高档商品薯(包括夏收薯和加工薯),贫困农户经济困难投入不起。因此,各级财政应加大对脱毒种薯的补贴力度,最好把用脱毒种薯补贴到农民用自留种薯水平,共同推动土豆产业的提档升级。

除上述两个环节外,原原种繁育环节、加工企业、产地批发市场、循环利用和服务体系建设等环节都需要给予适当扶持(如贷款贴息等)。应积极争取上级大力支持,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各方面力量,采用多元投入的办法,全力以赴做强做大土豆产业。(记者 梁瑜)

吕梁日报

[编辑:白丽红]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