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规民约“约”出文明新风尚
陋习“吹散”,清风“拂面”。今年以来,交城县全口径对接、全要素保障、统筹力量、系统集成、条抓块统,组建12个由县级领导任组长的重点项目专班,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目前,移风易俗工作专班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要求,深度挖掘、创新创优、探索实践,形成“345”有效机制和做法,全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走细。
三项举措 “移”出新风尚
大力推广“四员四书”。村级组建监督员、宣传员、劝导员、评议员“四员”,签订、发出党员红白事承诺书、移风易俗倡议书、村“两委”红白事告知书、移风易俗评议书“四书”,健全完善村内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内控机制。每月召开主题党日活动时,上月办过事宴的党员要做出说明,计划下月筹办的党员要做出承诺。凡是需要办事宴的家庭,必须提前向村“两委”报告,由村红白理事会监督,让喜事形式新、有意义,丧事不操心、少花钱。
深入落实“一匾一榜”。依托“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大力评选表彰移风易俗文明户,在全县弘扬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新风尚。通过村级大喇叭、悬挂标语、举办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让群众广泛知晓、支持参与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向表现良好、家风纯正的家庭发放“星级文明户”“移风易俗文明户”牌匾,引导群众树立文明风,争当文明户;通过道德评议会,每半年评议,村“两委”出具评议书,对移风易俗先进典型上墙宣传,张贴光荣榜,典型引领,示范带动。
创新融合“党员积分”。以“党员积分制”为抓手,将落实移风易俗要求纳入党员积分重点项目,明确积分标准,建立考评机制,教育引导党员带头示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项机制 奏响和谐曲
专题调度机制。县级层面坚持“一季一调度”机制,乡镇层面坚持“一月一研判”机制,对标要求问措施、问成效,对照实际查问题、明措施。县级层面已先后召开5次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现场点评指导,对乡村操作实施提出要求。
常态督导机制。组建4个专项检查组,分别对各单位、八乡镇移风易俗工作情况开展2轮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即行即改。
文明实践机制。加强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推进110个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同时以“一约四会”为核心,积极打造移风易俗承载平台。
部门联动机制。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民政局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配合,一体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五大成效 绽放文明花
彰显了党组织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完善了“一约四会”,建起了有力有效的红白理事会,要求群众做到的,村(社区)“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做到,起到了“党员做给群众看、党员带着群众干”作用。天宁镇磁窑村、西营镇大营村被评为市级移风易俗示范村,8户市级文明户中有5户被评为移风易俗文明户。
形成了文明生活新风。移风易俗既为百姓家庭节省了经费、减轻了负担,又在社会上形成了积极影响,扩大了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移风易俗“软任务”变成“硬约束”。西营镇大营村在承担移风易俗试点工作中,积极探索,结合村情民情,将移风易俗要求编成72字“三字经”顺口溜,悬挂于村口显眼位置,简洁上口、好记易懂,已成为全村的一种行为规范。
促进了基层治理效能。结合移风易俗工作,大力开展法治、德治等方面的宣传发动,进一步提升群众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意识,强化了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和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了正能量,有效革除了不良陋习和陈旧观念,为社会治理、基层治理奠定了基础。洪相镇成村召开家风促村风助乡村治理培训会,发出移风易俗倡议书,村干部带头执行,成为移风易俗示范村。
注入了乡村振兴力量。各村通过修订村规民约、组建“一约四会”等方式,在移风易俗方面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扶正气,越来越多的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观念入耳、入脑、入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明的力量。夏家营镇义望村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婚丧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行为,力争打造全县红白理事会样板。
“以前,没钱的村民为了跟大流,不让别人笑话,借钱负债办事宴,现在规矩定出后,攀比问题得到明显遏制。”东坡底乡东坡底村党支部书记贺建强说。
“娶媳妇嫁女儿也存在一种攀比心理,如果彩礼不高就觉得自己没面子,办喜事动不动就要办个三四十桌,费时费力又费钱。如今大家的观念转变了,确实轻松了不少。”村民们不禁为村里的这一变化“点赞”。
凝聚了党心和民心。移风易俗是顺应民意、合乎民心的大好事,不仅全县党员干部带头执行、纷纷响应,而且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连连称赞。天宁镇磁窑村作为全县移风易俗示范村样板,累计投入30余万元升级红白理事厅设施设备,让村民的婚丧嫁娶事宜足不出村就可解决,切实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无论是让“硬”约束“刚性十足”,还是以“软”引导“春风化人”,交城县久久为功持续深化移风易俗,让时代新风吹入人心,共沐文明乡风,共促乡村振兴。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