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十里,湫河西边;池塘天生,碧水盎然;青草绿树,地涌甘泉;王氏迁临,择此而安;苇苗离离,粽席特产;人杰地灵,绿水青山。”在临县县志中,短短几句话,凝练概括了临县前青塘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久远的建村历史,独特的特色物产。
资源禀赋独特 旅游发展兴旺
前青塘村始于元代,更名于明代,鼎盛于明清,集历史、资源、建筑、教育、文化于一体,地处临县中部,西依凤岭山,东临湫水河,区位优越,是资源丰富的历史名村。前青塘村拥有不同型置四合院24院、厦楼13座,以正太街、牌楼街、府门街、戏楼巷等几条街巷呈“王”字形构的传统民居。村内还有始建于1912年的天主教堂,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前青塘村不仅历史久远,红色革命历程也同样灿烂。这里曾有中央17团、51团、52团和中央后委、晋绥军区第一野战医院先后驻扎,8人南下参与大西北解放,23人参加解放战争,9人参战抗美援朝。
独特的明清古建,和谐的宗教文化,珍贵的红色事迹,为前青塘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青塘村根据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苇子工艺品编织、水稻种植、鱼塘垂钓、特色民居旅游、农家乐等产业,采摘园、观光桥、小吃街、水上乐园等农业旅游和观光娱乐项目先后建成,初步形成了集采摘观光、游玩娱乐、民宿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旅模式。该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旅游扶贫示范村”。
炎炎夏日,村里的水上乐园吸引了众多游人在这里游玩戏水,采摘园里全是前来体验生活的少年儿童,小吃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正在感受乡村美食。村民们足不出村就享受到了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所带来的红利。
发展粽子产业 蹚出致富新路
前青塘村因水而名,村中有一泉眼,人称“海眼”,清澈的泉水常年奔涌,汇集成塘,于是前人起名“青塘”。正是因为“青塘”的存在,使得该村盛产的苇叶在临县远近闻名。
前青塘村所在的临县安业乡有24个自然村,其他村里都干旱,只有这里,挖地三尺就出水。因为水量充足,村里涵养了成片的芦苇,芦苇抽出的苇叶叶片大而厚,包出来的粽子特别好吃,青塘粽叶因此远近闻名。多年来,村民们认为粽子就是时节吃食,折腾不出样子来,没想到现如今,全村竟然靠着400多亩芦苇发家致富。
2014年以前,全村794户村民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4户。全村人只在端午节这天包粽子,粽子也仅停留在村民们自家的餐桌上。其余时间只卖苇叶,1斤苇叶最高也就卖到4块钱。
精准扶贫开始后,临县大力支持前青塘村发展粽子加工业。2015年青塘村食品有限公司成立,青塘粽子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式生产,逐渐发展成工厂化生产。从小就生活在前青塘村的村民王登远,是村里自己包粽子去城里卖最早的村民。2013年,他就开始骑着摩托车,提着桶,在临县城走街串巷卖粽子。随着青塘粽子名声不断叫响,王登远的粽子事业也越做越大,日子越过越好。2016年他家靠做粽子产业脱了贫,2018年告别了老窑洞,住进了新建的二层楼房。2019年,王登远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粽子品牌,成立了粽子加工店。这几年,每到端午节来临时,就是王登远最忙活的时候。端午节期间,他每天能够卖出2500多个新鲜粽子,每盒粽子20个,上门自取售价60元,网络销售75元,销售相当可观。王登远介绍说:“今年正月初四开始,我的粽子生意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基本保持着每天2000个左右的销量。端午节期间,每天的粽子供不应求,包的根本赶不上卖。我们每天加班都要到晚上12点多。”现在,王登远全家都在做粽子,每到端午节来临,家里人就忙不过来了,就得雇村里的人来包粽子,包一个粽子2毛5角,生意好的时候他们一人一天也能挣近400元。
随着青塘粽子品牌知名度、市场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像王登远这样从事粽子加工销售加入生产、销售粽子的村民越来越多。前青塘村的粽子产业由从最初的几户手工作坊发展到目前的150多家粽子加工企业,很多家庭以此为支柱产业,前青塘村也真正成为了“粽子村”,一年四季,村内都弥漫着粽子的香气。2022年,青塘粽子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前青塘村村集体收入达到101.82万元。(记者 王涛)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