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翅膀——聚焦吕梁特殊教育发展现状

黄河新闻网 > 吕梁频道 >  文旅教育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这是一首叫“隐形的翅膀”的歌曲中的一段歌词,细细咀嚼这一段不算起眼的文字组合,正好可以与特殊教育的特殊生存状态作一对照。

有人说,每一个残障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是无情的病魔折断了他们会飞的翅膀。这些“折翼天使”,却从未放弃对天空自由的渴望。他们始终坚守梦想,怀揣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而特殊教育,面对的正是这些在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方面存在缺陷,以及多重残疾的儿童和青少年,就是帮这些“折翼天使”找到新的翅膀,去重新绽放光芒。

一个群体生存的方向,以及他们与生俱来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少不了另一个群体的付出和支撑。这些“折翼天使”的背后是一大批特殊教育从业人士,论教师,这些人比普通教师付出的远远多得多,论责任和担当,他们默默付出,犹如一身“隐形的翅膀”,振翅开来,“折翼天使”看到的满眼是希望。

这一“隐形的翅膀”在拍打,那一声作响,力量始终强劲!

壹 有所为

吕梁特殊教育的发展走了将近半个世纪。

而吕梁市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全市唯一一所公办性质的特殊教育机构,从初创时期的吕梁地区聋哑职业学校开始,到2004年随撤地设市更名为吕梁市聋哑职业学校,再到现在的吕梁特殊教育学校,近五十年的实践,见证着这一风雨历程,也成就了一大批残障人士,让这些人在无尽的有所想、有所盼中有所为。

“慢慢剪,小心剪到手。”“哟!这个不错,进步不小。”下午四点多钟,正是吕梁市特殊教育学校活动课分组时间,在剪纸教室,校团委书记白娟一边说话,一边打着手语,细心嘱咐着正在学习剪纸的听力障碍学生。“不只有剪纸,除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外,学校还开设有编织工艺、裁剪缝纫、工艺美术、美容美发、按摩理疗、计算机、烹饪、烘焙、柔道、汽车美容与装潢等10多个专业职业技能课程,这些课程集中在活动课中分组分时段实施。”

从白娟介绍的语气中明显感觉到,她最想表达的是学校在发展中面临的诸多不容易。这一切,在记者转遍整个校园后看到了答案。尽管学校的每一个边边角角被拾掇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但却少了一个像模像样、标准化的体育运动场所,宿舍也略显破旧,少了该有的生机。

创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吕梁地区聋哑职业学校,从起初的招收听力障碍、视力障碍义务教育学生到现在的集聋童学前康复教育、听障、视障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十五年一贯制的特殊教育,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中改变着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但教学环境的更新改善速度显然没能跟上。2000年,吕梁市聋哑职业学校挂牌“吕梁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不仅开展全面的特殊教育工作,而且承担着对全市特殊教育的指导、带动和示范性工作。

17个教学班中有学前康复训练班1个,义务教育阶段听障班6个、视障班2个,培智班4个,听障高中职业班4个。190名学生几乎全部实行全日寄宿制封闭管理。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学校更注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通过精细化、个别化的教学计划,以及多样化的课程活动,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菜单”,真正从一个专业的特殊教育学校向综合发展特殊教育方向靠近。

从注重各类专业技术训练,努力使特殊职业技术教育向多元化、实用化、适用化的方向发展到适时开展康复训练项目、感统训练项目;从一句话盯着一句话训练孩子发声到用母爱般的实际行动教孩子们战胜身心障碍;从开展心理辅导项目到用特殊的方式疏导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吕梁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向一个新的高度探索。“听障、视障专业我们做了三四十年了,肢体残疾以及精神残疾方面的专业我们起步相对晚一些,现在是走一步学一步,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办学条件和康复训练基地,让这些专业更好地发展下去。”学校副校长李文娥从事听障、视障专业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她更希望学校能够全面发展,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得到全面成长发展。

今年4月,吕梁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吕梁市社会福利院合作办学,成立了吕梁市特殊教育学校市社会福利院分校,学校选派12名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教师在吕梁市社会福利院分校“蹲点教学”“送教上门”,福利院的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也得到了和别的孩子一样的受教育权利。

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是一所涵盖学前康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全日制免费民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2000年创建以来,学校始终以促进残疾学生生存发展为目标,一手抓残疾人的生活技能培养,让残疾程度较重孩子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照顾好自己的生活,缓解家长压力;一手抓残疾人的生存技能培养,让学生通过各类职业课程的开设,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生存就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形成了基于课程统领的艺体教育、职业教育、安全教育、融合教育、校本研修等特色教育。

这几年,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步子迈得宽,发展也相对较快,在校人数达到了582人。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聋校、盲校、培智学校开设相关教学课程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拓展专业课程,聚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先后开设中医养生保健、中西面点、计算机应用、民间传统工艺、美发与形象设计、绘画、园艺技术、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音乐表演九大专业,为学生的生存发展奠基。在传统工艺课上,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精美的作品,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自信心;音乐和绘画课则为孩子们打开了艺术的大门,让他们在美妙的旋律和绚丽的色彩中找到心灵的寄托;体育课上,孩子们尽情地奔跑、嬉戏,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使原本单一枯燥的课程变成更具备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条件,让残疾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锻炼才艺、发展潜能。

为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孩子的教育需求,学校还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各功能室都配备智慧触摸一体机及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康复训练PT室、OT室、感觉统合训练室、音乐疗法室、多感官训练室、蒙氏教育专训室、言语矫治室、个别化训练室等配有专业的康复设施设备;每项技能课程均配备专业实训教室,全面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操实训深入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位于离石区田家会街道的离石区田家会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是一家民营的儿童康复训练专业机构,创办至今也有十多年的发展时间,已经成为省内知名的儿童康复训练专业机构,成功入选“全国孤独症康复教育人员岗位实操培训基地”,并连续多年被列入“山西省民生实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定点机构”。

呕心沥血五十年,洋洋洒洒二十年,摸爬滚打十多年,无论是吕梁市特殊教育学校,还是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抑或是离石区田家会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或者还有更多在吕梁大地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机构团体,这一“隐形地翅膀”在拍击的那一瞬间,更多的残障儿童和青少年早已向着梦想起舞!

贰 有所爱

有所为,是因为有所爱。

李彦兰是一位有着二十二年特殊教育教学经验的班主任老师,从进入吕梁市特殊教育学校实习开始,就担任听力障碍班的班主任。她的讲课方式除了用嘴巴不停地说以外,还要用手不停地比划,偶尔还用肢体配合面部表情做些动作。由于口、手、脚并用,一天下来很是疲劳。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白天所有的话都说给了学生,晚上回家累到压根不想和自己的孩子讲话。”

二十二年很长,长到李彦兰完整见证了这些特殊孩子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成长发展;二十二年也很短,短到她到目前为止只带过三届学生,加上现在所带班级的8个学生,这些学生人数不及一个普通学校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

李文娥在一旁为李彦兰计算一个特殊教育教师一辈子到底能带多少个学生。“一位特殊教育教师要带完一届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少说也得十二年,而一个教师工作开始到退休也就三十几年的时间,这样算下来,做上多半辈子特殊教育,往多了算也就带三十多个学生。”

“人们都说教师是桃李满天下,像我们从事这种特殊教育的教师不可能桃李满天下,到退休也就有几十个学生,不足普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李文娥的话逗趣但饱含着特殊的爱意。

“孩子们来的时候只有七八岁,十年时间一晃而过,都成了大孩子了。” 说起现在班里的8个学生,李彦兰说他们就是自己的孩子。哪个孩子感冒发烧、哪个孩子磕磕碰碰,她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十年时间,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李彦兰不单教学生们文化知识和做人道理,更是一位母亲,要随时随地观察,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困惑,掌握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尽早把一些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至今没能扔了拐杖的高民,是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自身肢体残疾。自幼因身体缺陷曾一度让高民自卑,但他坚信:只要努力向阳生长,就一定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高民做到了,从起初的贩卖衣服、经营小门店,到承揽小工程、做煤炭生意,再到后来南下广州深圳拓展业务,开公司、办工厂,付出多少艰辛,只有高民自己清楚。

高民更清楚自己一直以来努力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学校是他多年来精心打造的一个“隐形的翅膀”,这个翅膀他看得真,更多的残障儿童和青少年也看得清。

学校校长康丽霞多年来一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在她看来,特殊教育事业做的是民生兜底工程,是一项良心事业。“就是要帮残障儿童和青少年学会基本生存能力,让他们可以掌握一技之长,最终回归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姚改花和杨彩艳是同龄人,都是1984年出生的。姚改花从山西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山西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掐头去尾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也近20个年头了。姚改花是学什么干什么也能说得下去,但在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毕业的杨彩艳学的却是英语专业,本可以体体面面地去普通学校做一名教师,但她却选择了从事特殊教育。问及两个人当初的选择,二十年过去了,已经适应而且对特殊教育有了情怀的两位80后更多的解释是,“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其实,特教人也有幸福!”

姚改花和杨彩艳口中的幸福更多的是在听力障碍学生用手语表达“老师,您辛苦了”之后的那一丝温暖;最纯粹的是拄拐走路的学生终于可以扔掉拐杖独自上路了,虽然走得很辛苦,但是直立起来了;最直接的是智力障碍的学生也懂得和老师表达爱,表达感恩,能够基本实现生活自理,这是家长感到最为欣慰的事情。

离石区田家会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的创办人张智勇和王根凤又何尝没有体会过这样的幸福。这对在特殊教育一线埋头苦干十多年的“夫妻档”,在运城市卫生学校(现为运城护理职业学院)康复专业毕业后,有着共同的理想,就是回家乡创办自己的一所康复机构。现如今,从离石区田家会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走出去走上正常生活,能够做到自理生活的孩子不下千人。前些年,张智勇和王根凤又先后在太原、长治等地开设儿童康复机构。

无论是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有三四十年时间的高民、李文娥,还有康丽霞,还是在特殊教育战线时间也不短的张智勇、白娟、李彦兰、姚改花和杨彩艳,他们在为爱打造一只“隐形的翅膀”的时候,唯有那些“折翼的天使”会听出响动!

叁 有所期待

有期待,只是想更好地有所为。

今年的九月份,张智勇和王根凤被邀请参加了母校运城护理职业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而且作为优秀校友代表进行发言。张智勇没有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成绩,而是诉说了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些许无奈和困惑。张智勇期盼能够与普通学校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让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为孩子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他的想法是在普通学校开设特教班,由康复中心派出老师承担特殊教育工作,让这些孩子不仅可以就近入学,而且可以享受和别的孩子一样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

“希望政府能够持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孩子们提供更加舒适、安全且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配备更先进的康复训练设备,让孩子们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和训练,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李文娥深耕特殊教育工作多年,她更多地期盼特殊教育行业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2024年,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的期待成真,老师们盼望已久的职工取暖费、工会会费、职工福利费成为现实。提起这件事,康丽霞的神情中带着明显自信。她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为特殊教育的一线教师们提供多一些外出培训的机会,能够走出去,与优质的教育专家和同行交流经验,把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残障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要全面实现“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无数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机构和爱心人士中,唯有那些“隐形的翅膀”击打得更强劲,“折翼天使”在逆风中飞翔才更加坚挺。记者 冯海砚 梁英杰 王雅妮 实习生 张雅琴

[编辑:梁燕则]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