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大一点,可以寻得一块休憩的小园子,喘喘气、散散心,城市的“口袋公园”不失为一好去处。
“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本意是指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星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通俗地说,就是那些道路两侧、城市角落、拆迁腾退地和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裸露土地等零散地块。针对这些所谓“没用的地方”,规划建设具有市民休憩功能的城市开放空间,如栽植玉兰、石榴、柿子树等等小型绿地,还有“见缝插绿”“一见青芯”的袖珍公园,以及“邮票绿地”等等,叫法不一,但本质上都是一些“小而美”的公共活动场所。
“一袋烟小说”便于快速阅读,“口袋书”便于携带,“口袋公园”便于市民休闲活动。这些类似于微雕的,都应该是浓缩的精品。越是因它们占地小,越要精雕细刻,精心打造。最好是把它们打造成城市的一道风景、一张名片。
“口袋公园”的建设上,首先要突出休闲、休憩功能,千万不要搞成教育阵地、宣传场所。要把“口袋公园”建设成市民的心灵栖息地和生活绿洲,充分体现温馨、温暖和温情。其次,种植一些花花草草,是“口袋公园”的最低标准,但,这远远不够。应因地制宜规划一些小主题。突出地域特色、街坊特色、历史人物特色,民俗特色等,围绕这些,在绿化的基础上设置一些环境艺术小品,彰显一些城市记忆。而不是千篇一律,千园一面。再者,就是要加强“口袋公园”的日常管理,做到建管结合,真正把好事办好,小工程办成市民的民心工程,让小公园装得下满满幸福感。(李峰)
[编辑:梁燕则]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聚焦吕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