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宣传走上街头
宪法日宣誓活动
“法律明白人”培训活动
柳林老董说事室
法治宣传进校园
“十三五”以来,我市在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过程,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全市公共法律服务水平逐年提高,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政府职能依法转变,营商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全民普法成效显著,学法守法蔚然成风。吕梁人民群众切实体验到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感服务”!
公共法律服务:
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让人民满意,这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立足点。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仲裁等法律服务领域门类多、涉及面广,是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特点。如何把这些“软性”民生工作做实做好?我市在摸索、创新中不断强化民本意识,形成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与法律服务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
2012年,离石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党红艳入选中央电视台《法律大讲堂》节目,被聘为长期主讲人。多年来,党红艳致力于法律援助工作,让法律援助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各个阶段发挥着作用。在吕梁,有一大批像党红艳一样的基层法律服务者,他们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为群众而奔忙。
今年疫情以来,我市整合全市优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组建了一支涵盖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各业务的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服务团为企业依法防控疫情和有序复工复产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提供了组建一支企业复工复产公共法律服务团队、搭建一个企业复工复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等“十个一”服务,对企业来说无疑是暖心的是雪中送炭。
近年来,我市法律援助工作风生水起,法律援助工作惠及吕梁大批群众。据统计,吕梁市法律援助中心年均受理援助案件达全市人口的万分之五以上,受援人口总数达全市总人口的万分之六十以上。截止今年6月份,全市法律援助共有14个便民服务窗口、24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共受理案件1139件。值班律师法律帮助2696人次,完成现场咨询7187人次,12348咨询656人次,援助人群包括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等。
在柳林司法所,“老董说事室”的标识醒目亮眼。近年来,吕梁大地活跃着大批这样的调解员,他们演绎着无数感人的调解故事,同时也打造出几十个金牌调解室,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解决矛盾纠纷的“娘家人”。
“十三五”以来,我市矛盾调解大发展,逐步健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初步构建起大调解工作格局。我市积极探索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大力推进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探索组建了人民调解志愿者队伍,创建个人品牌调解室30多个,积极探索互联网+调解新模式,文水县司法局开发了“互联网+共享矛调”系统,“人民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成为现实。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人民调解员7704名,其中县乡村三级专职人民调解员224名,调解案件2836起,成功2810起,履行2797件,调解成功率和协议履行率均达到99%以上。
近年来,我市免费法律咨询工程暖民了心,顺了民意。2019年以来,市司法局联合市财政局制定《吕梁市实施免费法律咨询便民工程实施方案》,并将便民工程开展情况列为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差异性考核指标。全市共选拔服务人员299名组成法律服务人员库。截止2019年6月底我市13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61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共接待咨询3734个,完成年任务量的18.67%,满意度为99.9%,运行情况良好,工作排名稳居全省第三。
五年来,我市完成了法律顾问全覆盖、公证服务大提效。市司法局按照法律顾问覆盖工程建设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目前已经实现政府法律顾问基本实现全覆盖、规上企业法律顾问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截至今年6月底,共办理国内民事经济业务1527件,涉外业务638件,收费49万元。
“放管服效”:
“优”化环境,“服”出效果
“真没想到会这么快,这么便捷,我九点来了审批中心,十五分钟就拿到了营业执照。”近日,来自我市某广告公司的负责人牛先生一脸惊喜地说道。在审批中心办事窗口前,工作人员认真审核了企业提交的办事材料,通过审批系统审核同意、后台打印、盖章制发,15分钟后加盖 “吕梁行政审批服务局”印章的审批证照就新鲜出炉,快捷便利的审批流程让前来办事的群众直呼过瘾,这样的办事效率已是常态,我市迎来了“一枚印章管审批”时代。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十三五”期间,我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提高政府服务便利化水平,进一步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人民群众少跑路或不跑路,让数据多跑路,为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完整、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让办事群众在政务服务的改革与创新中收获更多喜悦感、方便感、获得感。截止目前,全市26个市直部门的298项行政许可及其他职权事项,划转到市行政审批局,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各县市区改革也在积极进展中。
五年来,我市不断整优各类法律服务资源,按照“三对”“六最”要求,深入开展各种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市司法局通过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制度,为优化营商环境领航,发挥人民调解防线作用,为优化营商环境护航,营造法治宣传氛围,为优化营商环境造势,提高公证律师服务质量,为优化营商环境提速,提升行政执法监督实效,为优化营商环境保驾。政府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法律服务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提升了效率。
2016年以来,市司法局与吕梁市工商业联合会联合行动,以“防控企业法律风险、护航民营经济发展”为主题,在全市开展为期三年的“百名律师进民企”法律服务公益活动。截至今年6月底,晋凯律师事务所、太初律师事务所等17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实地走访43家民营企业,与12家民营企业签订公共法律服务帮扶协议,建立5个驻企公共法律服务站,有效提升了全市民营企业依法治企、守法经营水平。
如今,“法治吕梁”已成投资人眼中最亮眼的吕梁名片。2018年4月,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精准扶贫成果报告会上,吕梁市获评“中国区域最佳投资营商环境城市”殊荣,成为山西省唯一上榜城市。2020年3月,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城市信用监测月报》显示,吕梁综合信用指数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8月,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高峰论坛上,吕梁再次荣获“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区域)”荣誉称号。
“谁执法谁普法”:
学法守法蔚然成风
“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吕梁人民从知法、学法到用法、守法,“遇事找法”、“依法维权”的观念蔚然成风,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的伟大旗帜在吕梁大地高高飘扬!
我市根据“谁执法谁普法”政策出台了《市级部门普法责任清单》,明确45部法律法规规章为各部门的共同普法责任清单,涉及普法责任部门67个。同时,不断丰富普法宣传形式、载体,在营造学法、守法、用法氛围上,蹚出了一条吕梁普法的新路。
充分运用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关键少数”的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县处级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113人次,组织市县两级政府负责人旁听庭审95次,“12·4”宪法宣传日组织百名处级领导对宪法集体宣誓,开通“法治邮路”送法进万家,先后组织800多名国家工作人员参加了法治政府能力提升讲座。同时,还深入开展法律进护工、进高校、进商会、进民企等“七进”活动。配齐配强法治宣传教育队伍,组建14支“七五”普法讲师团,吸收普法志愿者1219人,组建法治宣传文艺队14支。
聚焦青少年法治教育。五年来,我市为773所中小学配备了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将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春秋季开学的第一课。建成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4个,不断强化高校对抓好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
聚焦基层群众法治宣传教育。今年以来,我市加强村干部法治培训,积极开展“百场万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训“法律明白人”3230人次,还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疫情防控专项法治宣传活动。
建设教育基地,拓展法治文化宣传阵地。目前,全市共建成法治宣传教育基地46个,法治宣传栏2323个,法治宣传长廊145个,法治图书室1230个,法治文化墙884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法治文化阵地网络。
创新普法形式,将法治精髓艺术化。五年来,我市通过开办法治栏目、繁荣法治文艺作品等形式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编演普法短剧《敲诈》等80多部,创作《婆婆也是妈》《甘泉》等微电影10部,“我与宪法”微视频《甘泉》荣获全国一等奖。
据统计,五年来全市共发放各类宣传材料650余万份,开展“送法下乡”活动2万(场)次;培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0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8个。
吕梁日报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