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临县公安局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迁户难、分户难”等问题,主动采用“加减乘除”法有效化解,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多年来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一是做好“加法”,加强调查研究。开门搞整顿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整顿开展以来,该局在收到县教整办转来10条群众意见建议的同时,于3月18日、4月12日先后两次组织各界人士代表,广泛征求了意见或建议,共征集到各类意见建议11方面16条,综合梳理这些意见建议,反映最强烈的是群众“迁户难、分户难”的问题。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刘海生亲自过问,该局党委高度重视,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专题进行了研究,成立了以副县长、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任飚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政委惠建军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户政科全体民警和基层各派出所负责人为成员的“我为群众办实事——优化户口服务”工作专班,深入全县23个乡镇,围绕“为何迁户难”“为何分户难”“如何合法迁户分户”等问题,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截至目前,经排查登记因无房产证造成“迁户难、分户难”的共12户,因无宅基地证明造成“迁户难、分户难”的共8户。
二是做好“减法”,减去烦琐手续。面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局党委根据《山西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全县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基层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形式统一意见后,及时书面呈报上级公安机关审批。将父母投靠子女、夫妻投靠、未婚离异子女投靠父母、收养子女投靠父母的,把“居住条件证明或证书”内涵扩展为“村委会居住证明”,村委出具有效证明后,可以进行迁户;对因无房产证、无宅基地证明造成无法“分户”的,当事人提供结婚证、村委出具有关具备居住条件的有效证明后,可以进行分户。这些政策的出台,简化了以往不接地气的烦琐手续,因无房产证、无宅基地证明需分户的20户全部得到了解决,群众一致称赞。
三是做好“乘法”,乘势提升质量。在持续加大户籍政策宣传的同时,该局举一反三,动脑筋、想办法、下心思,在“优化窗口服务,建设效能警局”上狠下功夫、做大文章。通过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不断改进和提升了日常化服务管理的工作效能。
规心前移,画服务“方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基层各派出所以“落实户籍便民措施”为载体,开展了“警容风纪、办公秩序、文明礼貌、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整改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警的服务质量,强化了服务意识,规范了服务行为,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警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警“窗口服务、方便办事”的效率;
标尺前置,立服务“规矩”。贴近群众生活是检验人民警察服务的最好标尺。针对部分派出所新接管许多精准扶贫移民搬迁户的问题,该局积极组织社区户籍民警,采取深入小区,广泛听取和征集新入住居民对户籍管理的意见、建议。同时,为做好新接管移民入户工作,户籍民警加入移民小区业主群,在微信群里解答群众对搬迁移民的疑问,有效节省了群众的时间和精力,实现户口业务“一次性”办成。同时推出了“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错时服务”“上门服务”等规范运行机制,做到了“零距离”服务群众,庄严履行了“让人民群众最多跑一次”的诺言;
神针前伸,求服务“质效”。群众是否满意是衡量人民警察服务的定海神针。该局结合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清除害群之马、整治顽瘴痼疾”的重点任务,密切联系基层派出所办证大厅联系服务群众最多的实际,公开了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的收费标准、具体条件、申报手续、审批程序等工作流程,印制了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明白卡”,还提供了雨伞、热水、咨询、解答等服务,一改过去“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缩短了服务群众的距离,深得群众交口称赞。
四是做好“除法”,除掉顽瘴痼疾。为了将这一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切实解除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烦恼,该局结合目前开展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成立了工作专班专门深入到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家庭、厂矿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还利用工作群、亲友群、同学群、老乡群、社团群、物业群、村务群等各种社交媒体,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广泛宣传,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接受人民监督,使更多的便民、惠民、利民的政策深入了人心。同时还要求:对在工作中发现有私设门槛、乱定标准,拖着不办、绕着不办、固意刁难群众等顽瘴痼疾行为的,一经查实,严惩不贷,绝不姑息迁就,坚决清除害群之马,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确保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取得实效。 (刘涛)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