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绘新景——方山县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黄河新闻网 > 吕梁频道 >  经济三农

时间无言,实干有声。

巍巍山脊上,光伏电站熠熠生辉,无尽的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的电能;宽广田野里,温室大棚鳞次栉比,处处生机盎然,特色产业风生水起;众多企业里,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忙生产、赶订单的场景随处可见;街巷市井里,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吆喝声此起彼伏,构成一幅“烟火人间”的和美画卷。

……

持之以恒的努力,来之不易的成绩,展现出新时代方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万千气象。

近年来,方山县融入全省、全市新发展格局,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定“一二四四”发展思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迈出了宜居宜游宜养宜业的“四宜方山”坚实步伐。

抓巩固、促衔接,实现提质增效

紧盯农业、农村、农民三个关键,方山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山县在2023年省考综合评价获评“好”等次。

让农业强起来。方山县建成全市首个市级肉牛产业研发中心,垚鑫生态养殖鸡蛋、鸡肉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名特优产品,全县肉牛、生猪、蛋鸡存栏数五年翻了一番。马坊镇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方山县供销合作社荣获全市唯一“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目前,方山县初步形成“肉牛品种改良、农户繁殖、规模育肥、屠宰加工、市场销售”一条主链和牛粪再生利用、饲草种植加工、纯粮白酒酿造三条辅助链,以及“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有机种植—田园采摘”全循环产业链,全县饲草收储达到16万吨,带动340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近20万亩,43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牛肉、甜糯玉米、道地药材等优质农产品成为省内外市场上抢手的香饽饽,垚鑫生态养殖主打的叶酸蛋、DHA蛋畅销省城,供不应求;“一方粮川”区域公共品牌搭乘“云梯”,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让农村美起来。方山县以生态文旅示范区为牵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打造了以“特色农文旅”“主题乡村游”“民俗体验游”等为主题的特色文旅项目。先后投入3亿多元,集中打造了19个美丽宜居示范村、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形成了“洞天福地张家塔”“山水田园、庄上人家”及“我和苍鹭有个约会”等一批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景点,蹚出了龙头带龙身、龙尾活起来的乡村旅游火爆出圈新路径。2024年,全县游客人数突破80万人次,乡村旅游人数占到70%以上,带动8500余名群众实现旅游产业增收。深入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管理全覆盖,一半以上行政村实现污水集中处理,新改厕1110座,农村“颜值”更为靓丽。

让农民富起来。方山县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打造、产业化经营”思路,依托天玉粮油、晋宝农业、油大帅等企业,大力推广有机旱作农业,落实农业综合补贴各项政策,蔬菜温室大棚达到461个,全县蔬菜面积发展到1.3万亩。推动绿之乡西红柿酱、老传统辣椒酱、山外香玉米、甜糯玉米技改扩建,马坊土豆、刘家庄豆角、峪口芦笋、北武当新民西红柿、大武蒜薹等颇受市场青睐。创建了小种植、小果木、小养殖、小加工、小餐饮“五小”庭院经济示范村6个、示范户7930余户,成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特别是“方山装潢工”劳务品牌名扬北京、内蒙等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力人数比例连续四年稳定在8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三年年均增速10.2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78个百分点。

抓培育、促增长,加快转型发展

结合县域实际,锚定主攻方向,牢牢抓住新能源、文旅康养两个重点,探索具有方山特色的产业转型路径。

找准“新”与“绿”的工业升级新方向。建成16座光伏扶贫电站和869户户用式光伏站点,走出了绿色能源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新路子,年均减少碳排放6.5万吨以上,累计分配光伏收益2.93亿元,村均325万元;近五年先后启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6个440兆瓦,全部投产后每年可提供“绿电”6.6亿度以上、减少碳排放55.76万吨以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构建“文”与“旅”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方山县有全市唯一的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近年来,充分发挥示范区“主引擎”“主阵地”作用,以激活北武当山为龙头,项目化打造、市场化运营重点景区景点,北武当山迸发新活力,田园里景区和张家塔等乡村旅游重点村出圈出彩,“赏北武当胜景·游于成龙故里”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省级初验。2024年北武当山景区接待游客量达到9.8万人次,为近10年之最,来方旅游人数同比增加10%以上,“廉吏故里、康养胜地”旅游品牌越擦越亮。

抓治理、促改善,改善生态环境

方山县被誉为“吕梁后花园”,是“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高质量推进“方山蓝”捍卫行动。该县坚持“控煤、治污、管车、降尘”协同发力,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0%以上,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方阵;特别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荣获“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省级湿地公园梅洞沟荣获“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称号。

高标准实施“方山绿”厚植行动。该县实施了国家储备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造林绿化项目,年均造林7万亩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8.48%,超全省17个百分点。

高水平抓好“方山清”碧水行动。该县横泉水库水源地保护、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一批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完工,累计建成镇村污水处理站16座,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50万吕梁市区人民饮用水更加干净、更有保障,苍鹭、褐马鸡等野生保护动物成为方山“常客”。

抓保障、促普惠,提升民生指数

方山县每年80%以上可用财力投向民生领域,“真金白银”为群众幸福生活“赋能加码”。

推动“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该县实行教育“四个优先”战略,引进江阴教育管理团队合作办学,高考二本B类以上达线人数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初、高中初始年级招生人数与2022年相比分别增长46%、76%,老百姓对方山教育的认可度越来越高。2024年,中考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增加到315人,比2021年29人增加了286人,增长率达986%;及格率70.31%,位居全市第四;总均分498.09,排名全市第三;均分增幅全市最高,增加了47.26分,创造了吕梁市历年中考均分增幅最大的纪录。高考达线人数253人,比2021年的32人增加了221人,增长率达691%,实现了“低进高出、中进优出”的目标,初步赢得了广大家长的信任,初高中学生回流已成为趋势。

推动“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方山县国家级脊柱微创暨疼痛康复技术示范中心建成投运,打造了疼痛、骨科、康复诊疗技术方山品牌。全省首个“行走的医院”项目落地运行,搭建远程诊疗平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9所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多维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经验做法被中办、国办通报推广。2024年度全县的住院人次比2021年度下降了33.37%,逐步建立了“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的疾病预防体系,走出了一条偏远山区医疗管理服务改革新路径。

推动“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转变。该县逐年提高低保、养老等保障标准,社会福利院养护楼挂牌运行,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该县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县城道路及雨污分流改造等一批县城提升改造项目,“见缝插绿”打造口袋公园,影剧院、文化艺术馆建成投运;配合实施了新安大道、吕梁一中等市级重点项目,大武新城9个安置区安置房全部建成,3407户搬迁群众全部分房到户,助力吕梁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

如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境……这些群众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正不断融入方山发展的顶层设计。

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方山县广大干部群众一路跋山涉水、勇毅前行。站在新起点,锚定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目标任务,方山全县上下充分发挥政策、资源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用实干作答、以实绩交卷,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山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李 刚 通讯员 肖继旺)

[编辑:冯小慧]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