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找到路子时贫困仿佛就是一座大山不可逾越;找对路子后脱贫致富梦不再遥不可及。
七月,广袤的北川大地,处处迸发着生机活力。养殖业、中药材、生态建设等一个个特色产业脱贫项目,犹如一粒粒串起的珍珠格外耀眼。
“以前养殖户的牛都是外地牛贩来收,价格起不来,县里肉牛集中育肥基地建起后,养殖户的牛犊子有了卖处,而且价格还高。不到一年,我已经向宏康牧业公司销售牛犊20头,收入20多万元。”面对笔者,方山县马坊镇周家沟村养牛大户高建强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踏实和自信。
高建强的踏实和自信源于方山县“3X+”产业发展模式。
方山县有118个贫困村,贫困人口20169户52049人。于2019年4月28日实现整县摘帽。目前,有未脱贫人口101户240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45%降为0.21%。
面对深度贫困,方山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没有退缩,他们通过深入调研找到了穷根:全县大部分贫困户是因缺劳力、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管理、缺市场而致贫。
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只有融入产业链,这些贫困户才有可能如期脱贫且稳定增收不返贫。”方山县委书记王锦锋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从根上解决问题。既然要打造产业链,那么如何让贫困户、龙头企业、地方政府连接起来?通过梳理扶贫政策,王锦锋发现了连接起的那根链条——国家扶贫项目资金。有了金融“源头活水”的注入,贫困户就不再“一穷二白”,摆脱贫困就不是梦。
养牛产业成致富“香饽饽”
成继平是北武当镇下昔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全家4口人。以前靠种植玉米、土豆和小杂粮以及打零工维持生活。2014年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后,经过帮扶干部多次入户沟通交流,从思想上激发了他的信心和动力。从刚开始靠小额贷款购买的3头牛发展到现在的33头,可观的经济收入,坚定了他发展养牛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
方山县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10个养牛重点县之一。近两年来,全县坚持以“政府主动作为、龙头企业引领”为方向,按照“公司集中育肥、农户分散饲养”的模式,确保肉牛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撑产业、百姓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方山区域特色的品牌产业。县财政统筹整合产业扶持资金1.4亿元,建设2万头肉牛育肥基地和年屠宰3万头肉牛屠宰厂。与此同时,将肉牛养殖主导产业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紧密衔接,沿209国道四大镇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围布局4个饲草产业园区,按照500-600元/亩的价格一次性流转土地5510余亩规模化种植饲草,由县宏康牧业有限公司按照1500元/亩的价格订单回收,逐步形成集母牛散养、肉牛育肥、屠宰加工、饲草种植、有机肥生产和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循环产业链条。
目前,一期6000头肉牛育肥场建成投运,牛存栏达到5600余头,带动全县肉牛存栏突破3.5万头,饲草种植达到2万余亩。肉牛屠宰厂进入施工高峰期,近期将投产运营。据宏康牧业公司负责人李宝才介绍,2019年出栏育肥架子牛4300头,育肥淘汰母牛2500头,实现利润1708.16万元。解决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84人,人均年劳务收入3.3万元;收购架子牛7354头,其中收购贫困户架子牛5293头,户均增收760元;种植青玉米1.5万亩,带动贫困户7960户,户均增收2700元。
中药材铺就药农甜蜜道路
在方山县民植源种养专业合作社中药材晾晒基地,合作社负责人秦宇告诉笔者,合作社成立以来,先后以每亩50元的价格流转马坊镇四皓村和积翠乡孔家庄村的撂荒地600余亩,分别种植黄芪、党参、柴胡等中药材,涉及农户130余户。根据现在刨黄芪苗的情况来看,一亩地平均刨1000余斤黄芪苗不成问题,按照现在市场价每斤7—8元计算,每亩毛收入可达七八千元。除去用工、机械、种子等,每亩纯收入可达3500元以上。
方山县是全省中药材产业28个规划县、13个重点县之一和吕梁市唯一的中药材基地县。近两年来,该县立足于基本县情和比较优势,配套出台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奖补办法,优先向中药材发展区域安排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基建类和财政专项补助项目,对中药材企业在项目用地、税收减免、贷款贴息、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成为了全县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整合资金1.3亿元,引进振东药业、国新晋药、盛晋隆药业等大型药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合力打造万亩正品北柴胡种子繁育基地、万亩党参标准化育苗基地、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2019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8万亩,预计两年后可带动贫困户2000余户,户均年收入2000余元。
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圣帝中药材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中药材初加工项目和5000亩中药材标准化基地,进一步打造品牌。
光伏产业让农民尽享“阳光财富”
“前段时间,村里收到县里的光伏收益款。我们按照小型公益事业、公益岗位、奖励补助的精神制定了分配方案,通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优先对村里的特困家庭、无收入的老人、特困户进行救助。”积翠乡水神沟村村委会主任吴六六介绍了该村光伏收益的分配方案。63岁的村民胡吉平说:“现在这政策真好,低保、养老金啥也有。我这个残疾人供孩子上大学是有些吃力,可在村里的帮助下一个个难关也都过来了。这不,前段时间吴主任还给我家送来1000元钱,说是县里光伏发电现在有收益了,让我添上给孩子读书。”
新能源产业代表着未来技术变革和能源发展的方向,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领域。近两年来,方山县依托日照资源丰富的优势,投资5.5亿元,采取“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运营维护、统一结算分配、提升综合利用效率”模式,由方山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牵头实施,山西晋能集团、中金国泰控股集团和江苏中利集团统一规划承建,统筹考虑土地、资金、光照等因素,按照“村级分布式、联村式、农光互补式、屋顶式、集中式”五种模式,规划设计刘家庄18兆瓦、水沟35兆瓦、袁家甲13.53兆瓦、杜家会7.59兆瓦、峪口一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屋顶400千瓦、桥沟农光互补200千瓦以及10个100千瓦村级电站。全县光伏电站总规模为75.74兆瓦,累计结算收益6439万元,分8次分配5869.42万元,实现169个行政村光伏收益分配全覆盖,村均达到35万元以上。其中,公益性事业分配2944.46万元,到户资金1068.43万元,惠及贫困户8349人;公益性岗位分配246.17万元,到户资金168.55万元,设立了50个岗位,就业人数760人;补助扶贫分配131.12万元,到户资金88.5万元,惠及贫困户2385人;奖励扶贫分配14.44万元,到户资金11.1万元,惠及贫困户265人。
生态建设鼓起老百姓腰包
圪洞镇庄上村62岁的李谈谈说:“去年秋季,我在王双平建立的造林专业合作社里栽树,1个月挣得3000多块钱,这对于我们一个三口之家来说,也还算不错。”同村也参与过栽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云云说:“我比老李小15岁,去年秋天同样栽了一个月的树,比他多收入的1000多元。”大武镇雅湾村的李虎顺感触更深,“前些年种植玉米赔了不少钱,自从政府以租用的方式把我的耕地全部用来搞绿化后,不仅得到了租赁费,而且解放了我的劳动力,让我有时间打工,收入比以前高了很多。”
李谈谈、李云云、李虎顺等的福气,得益于方山县先后铺开的吕梁机场周边绿化二期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通道绿化提档增景工程、高速通道沿线绿化工程、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等生态建设工程。
2016年以来,方山县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组织贫困劳力投劳,累计投入资金6.3亿元,先后实施了吕梁机场一期、二期、高速通道、可视山体、横泉水库生态涵养林建设等一批重点造林绿化项目,完成造林绿化38万亩,造林绿化面积连续四年保持在全市第一方阵。使用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348支次7500余人次,人均收入约8273元;341名贫困护林员人均年工资9000余元。2020年全县造林绿化产业预计可造林3.1万亩。
广袤北川,日新月异;一场产业革命,正深刻改变方山乡村,让广大群众过上幸福的美好生活。(肖继旺)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