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沃土,英雄吕梁”。
革命战争时期,吕梁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谱写了一曲不朽的“吕梁英雄传”。
脱贫攻坚战中,吕梁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山西省的深度贫困聚集区与脱贫攻坚主战场。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吕梁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吕梁篇章。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吕梁精神都发挥着独特而巨大的作用。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以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扛起乡村振兴政治责任,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围绕“985”重点产业链,全面推进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开展“百企带百村”行动,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钱包鼓起来;以民为本,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倾力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用生动实践书写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之路。
扛牢政治责任 抓牢巩固衔接
离石区集中打造王营庄乡村振兴示范区,将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了农文旅研融合发展、一二三产齐头并进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兴县依托革命老区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晋绥边区首府旅游区和黑茶山旅游景区两个4A级景区, “一核两翼”文化旅游产业布局逐步形成。
中阳县按下了建设木耳专业镇“快进键”,全力打造木耳专业镇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着力将木耳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希望产业、持续长久的富民产业。
……
全力以赴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是五年过渡期的工作主线。如何扛牢巩固衔接责任,既巩固拓展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又接续推进好乡村振兴?
吕梁市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决策部署,扛牢乡村振兴政治责任,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助推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11月3日,吕梁市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吕梁市作为全省脱贫人口最多、巩固衔接任务最重的市,抓好巩固衔接工作,关系全省大局、关系美丽幸福吕梁建设的成色。
近年来,吕梁市调整完善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下设18个工作专班,专班组长均由市级分管领导担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县(市、区)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乡镇书记担任巩固衔接工作“总队长”,层层推动责任落实。印发《吕梁市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13个县(市、区)和市级18个工作专班全部制定问题整改方案。各工作专班明确职责、细化任务,列出清单、建立台账,上下协作推动问题整改扎实推进。
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月调度月通报、周检点周排队、日报告日办结”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缩短调度时间,增强调度实效,实行“双周调度、双周通报、双周排队”制度。市人大、市政协包联督导6个重点帮扶县,主要领导亲赴一线、亲自指挥,制定120个问题风险清单,逐条逐项对照检点,逐村逐户拉网过筛。
制定出台《关于在巩固衔接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若干措施》和《吕梁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考核评定管理办法》,按照选派精准、驻村认真、属地负责、管理严格、奖罚分明的工作目标,新轮换1405支工作队、4377名帮扶干部。
建立驻村帮扶飞行检查及流动指导机制,市县两级全部成立飞行检查队,常态化深入一线开展工作,倒逼工作落实。市级开展三期驻村干部培训,累计培训510人;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对管辖范围内驻村干部全覆盖培训;采取政策面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县(市、区)乡村振兴局领导班子、乡镇、村干部、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等抽查考核。
聚焦产业发展 带动群众增收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
在兴县刘家湾村华亿食用菌有限公司的香菇基地里,采菇、制棒、分拣、包装,一派忙碌景象。返乡务工的村民王永珍每月固定工资4300元,妻子贾美芳每月1700元,空余时间还能种自己的“口粮地”。“如今,节约了生活开销,增加了劳动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王永珍说。
像王永珍一样,刘家湾村有23户脱贫人员成为香菇基地的产业工人。该村村委主任助理高小贺说:“自从有了香菇基地,村里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都可以在香菇基地找到合适的工作。香菇基地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村集体收入每年还能增加10万元。村集体有了资金就有了底气,办起事来就不再困难。”
产业发展,一头连接着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接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后劲。
近年来,吕梁市紧紧围绕让脱贫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的目标,深度落实省30条和市32条增收政策,确保脱贫人口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大力发展八个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链,倾力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广应用22个吕梁有机旱作农业标准,新制定水果、中药材等20个地方标准。加快构建以“吕字号”区域公用品牌为主体的品牌体系,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50个以上。培育“一县一链一镇”,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突出抓好杏花村汾酒省级专业镇和文水肉牛、交口食用菌、中阳木耳3个市级专业镇建设,开展兴县杂粮、中阳食用菌、文水沙棘3条省级重点链建设试点。扩大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范围,创建2个市级试点、2个家庭农场市级示范县。大力实施农业市场主体提升行动,优化龙头企业递补机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鼓励大型农业企业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突破450亿元。全市发展产业覆盖脱贫户17.19万户,其中特色产业惠及脱贫户7.95万户,户均产业收入5600元以上。
“以前在家除了做农活基本没有什么收入,自从参加了吕梁山护工培训后,我有了去北京打工的机会,收入比之前高了很多,孩子上学的开支也不用再担心了,现在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近日,方山县圪洞镇水沟村村民刘小丽高兴地告诉记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群众稳岗就业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事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吕梁市像刘小丽一样通过技能提升培训的外出务工者数不胜数,吕梁山护工年工资性收入实现10亿元以上,带动10万名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护工月工资从2016年的2000元左右增长至5000元左右,金牌月嫂月薪过万。
让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有产业、有就业、有收入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保障。吕梁市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还积极落实就业帮扶各类补助政策,开发乡村公益岗位扩大就业,助力就业帮扶车间发展吸纳就业。市县两级共举行招聘活动147场,参加单位数2861家,提供岗位16.7万个,吸引求职人员13.94万人,达成就业意向27300人。全市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2084人,培训致富带头人两期559人,新增技能人才5605人。认定就业帮扶车间375个,吸纳就业10117人。全市194个造林合作社完成造林16.85万亩,参与务工3711人,其中脱贫人口2360人,人均增收6000多元。在1288个村设置光伏公益岗位,用人总数29204人,其中脱贫户和监测户18877人,户均增收3000元。
建设美丽乡村 百姓安居乐业
初冬时节,穿行在吕梁市的乡间小路,溪流清澈,村内主干街道干净整洁,路的两侧房屋错落有致,特色墙绘亮眼吸睛,村街小巷杂物摆放有序,农户庭院窗明几净,乡村气息浓厚,村民安居乐业,如诗如画的乡村田园美景尽收眼底,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温暖的色彩。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是一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利长远打基础的工作。近年来,吕梁市以示范创建为抓手,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实施“百企带百村”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全力打造新时代高标准的吕梁和美乡村,一幅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和美的美丽幸福吕梁画卷徐徐展开。
孝义市临水村以“百企带百村”行动为契机,抓住入选“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政策机遇,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持续推动农村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的同时,依托民宿改造、青年旅社建设、商贸产品开发等旅游新业态发展,聘请了专业的运营团队对民宿及临水村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让农房变客房、村庄变景区。
“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除了对现场遗留的痕迹进行了探讨还原,还询问了当地老百姓,结合他们的印象,尽最大可能恢复原建筑形制,确保原建筑风格,保护当地历史文化。”在临水村民宿民居改造现场,村里聘请的技术团队正在对集中收回的古院落进行修缮改造,力争明年正式投运。
今年以来,吕梁市集中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下达市级衔接资金9200万元实施项目260个。推荐申报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45个省级示范村,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吕梁乡村振兴样板。
和美乡村创建不仅打好“面子”基础,更注重“里子”建设。吕梁市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为主线,大力推进乡村治理工作。启动党建引领集体经济“经管强”工作,依托农业生产托管开展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5万亩,培育评定20个市级托管服务示范主体,全市农业生产托管面积突破200万亩。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示范村(社区)、移风易俗文明户评选活动,全市13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0个乡镇实践所、2404个实践站挂牌开展活动,乡村精神面貌不断提升。同时,持续深入推进“三大革命”。新改造户厕2343座,整改问题厕所5300座,新改厕所模式优化、质量可靠,群众满意度和使用率有了较大提升。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方式,最大限度推动实现终端集中处理,98%的行政村实现了垃圾处理全覆盖;453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自然村覆盖率97.5%。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标122个行政村,全部开工建设。
乡间的水泥路蜿蜒向前,村里的农家新居错落有致,一个个致富产业势如破竹,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吕梁正沿着红色的致富路,迈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步伐。(记者 梁英杰)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