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县马家山西瓜“甲天下”

黄河新闻网 > 吕梁频道 >  经济三农

入夏,沿黄大山之巅的柳林县石西乡马家山村。午后的烈日下,59岁的马海燕拿着水瓢、攥着小铲,在热浪滚滚的垣地上管护西瓜苗:破膜、扶枝、松土、点灌……滚烫的瓜地上,手脚麻利、“久经沙场”的老马也禁不住日头的炙烤,满头大汗。

“这份苦算不了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才是庄户人家的期盼。”

“不要以为刚出苗的瓜秧子不中看,只要不缺水,就会一天一个样往大长,马家山西瓜人人夸,种得好就是致富的宝啊!”把苦累置之度外的老马,说起话来有板有眼。

老马是地地道道的马家山瓜农之一。精准脱贫,让他和周边的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华丽转身,成了让人羡慕的致富能手、种瓜能人。

坐落在黄河之畔的石西乡有“西瓜之乡”的美誉。属纯农业乡,是全县离县城最远最贫困的乡镇。而马家山村一带则又被称作是石西乡的“西海固”。

东方不亮西方亮。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盐碱沙性土壤,成就了得天独厚的西瓜种植条件。

事实上,多少年来,这一带的农民也一直种植高山旱地西瓜、西红柿,矢志不渝向着脱贫致富的目标摸索前行。

最硬核的是,这里有一群挺起脊梁骨、决不服输,誓要摆脱贫困的庄稼汉。

脱贫有多难,这片热土上的人就有多拼。

——曾经成功培育出亩产1250公斤的“金昌1号”红枣,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大名鼎鼎的本土专家马启旺,就是在这里“练出来的”。

——靠推广宽膜一体机械旱作集雨技术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福音,带领众乡亲走上脱贫之路,“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刘笑,一直在这里延续着他“战天斗地”的事业。

……

60岁的马虎应,每年用宽膜种植10余亩西瓜。马虎应掰指头算着对比账:“过去不覆盖,只一茬,还要看老天收成,如今使用宽膜头茬西瓜收成后,二茬还可以种植大豆、张杂谷,一块地两头吃,收成真不赖。”

“去年西瓜虽然减了产,但收入没有减,每年都能挣五六万元。主要是西瓜用了刘笑的种植技术,喷了硒,有了商标,卖出了品牌价格。”马虎应补充道。

“马家山总共820亩垣地,其中西瓜种植面积就达到600余亩,按采收批发价格每公斤2.0-2.5元,每亩产值4000-5000元估算,年产值近300余万元,70余户瓜农户均收入四万多元,是名副其实的西瓜村。”县教科局驻村第一书记陈伟介绍说,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本村农户进行试验性种植,再由技术指导员加以技术辅导,马家山西瓜种植已经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种植。另一方面县乡各级领导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实现经济增收。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去年,西瓜上市之际,县委书记带着扶贫、农业、新闻及柳林阿里创业孵化基地的人员,走进薛村、石西两乡镇的西瓜基地,当起西瓜的“推销员”和“代言人”,更让马家山西瓜搭上互联网销售的“顺风车”,名声大振,供不应求。

“我们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按照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科学化管理、品牌化运作、市场化营销的模式,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种植旱地西瓜,有效拓宽了农民脱贫增收路。”石西乡乡长王利云坚定地说,“石西西瓜‘甲天下’,我们将不遗余力巩固脱贫成果,齐心协力擦亮这块金字招牌,让瓜农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我们将着手建设1100亩的山地特色西瓜产业园,并建成旱地高效种植、农产品有序交易、农业观光和农耕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园区。”谈到将来的发展方向,马家山村支部书记薛海亮踌躇满志。(记者 郭炳中)

[编辑:王伟]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