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肯动脑筋,愿吃苦,致富路子千万条。”61岁的脱贫户王喜平通过自己几年来的经历悟出这样一条脱贫致富的道理。
王喜平是交城县会立乡西河庄村的一位普通村民。2015年,和很多人一样,他被精准识别为“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对于如何脱贫,王喜平和妻子起初也无计可施。也赶巧,这几年,交城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而河西村就处于旅游风景区。这不是很好的商机吗?王喜平就和妻子在村口扎摆起了水上漂流用品,有了第一笔外快,这让他们鼓起干劲,吃起了“旅游饭”。2018年,他光荣摘掉贫困帽。
得益于国家小额贷款扶贫政策,王喜平的老乡张吉奎也撕掉了贴在自己身上的贫困户标签。2018年,年近花甲的张吉奎借助国家的金融扶贫政策,贷款五万元,建起了家庭牧场,走上了养牛育肥之路,不到两年时间就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河西庄村是交城县会立乡的一座小山村。背倚庞泉沟、东临柏叶口水库,坐拥2200余亩次生林生态湿地,气候温和,环境十分优美,距离隆美水上乐园仅仅2余里。依托优势的自然环境和国家的各项脱贫攻坚政策,近几年,像王喜平、张吉奎一样的脱贫故事几乎在该村每个曾经的贫困户身上上演。
“村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心里有根弦,凡事要走在前面,群众的内生动力完全被激发出来了,连以前外出谋生的人都纷纷回来了。”村委主任李月爱,虽是一位女性,却说话快人快语,走路“脚下生风”。介绍起村里这几年发生的变化,一桩一件如数家珍。
“前年村里的路就修好了,路边种满了各色野花,一到夏天,鲜花怒放,去年安装了亮瓦瓦的太阳能路灯,天黑了再也不用黑咕隆咚的走路了。”一位村民笑着说。
“现在老伴看病、住院、医药费几乎都报销了,这可省了一大笔钱。”对于曾被疾病拖入贫困深渊的村民曹海牛,这几年发生的变化更加感受深刻。通过落实健康扶贫政策,该村将曹海牛这样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兜底医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慢性病药品报销比例、定点医院门诊报销比例、定点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家庭医生覆盖率均达到100%,让贫困户也能看得起病、买得起药。
“虽然我们村已经脱贫摘帽,但是要寻找出一条能够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的好路子,我们村山高雾浓,土质好,种出来的蘑菇、木耳品质优良,我的想法是将土特产和旅游结合起来,进行捆绑式营销。”在村民大会上,李月爱这样阐述自己的发展思路。
“我们得选准产业、做出特色,如果村集体没有实力,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就没有条件,或有心无力。”村民代表王明明对村里发展经济的思路深表赞同。
按照新的发展思路,今年,虽然经历了疫情的影响,但该村仍积极筹备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合作社为带动,统筹山、水、田、林协调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继续增收。
春日的交城山,暖风习习。依山傍水的河西庄村掩映在寂静的群山之中,远远望去,白色溪流缓缓流过村旁,养牛人赶着牛儿唱着山歌归来,和远山、田野、粉墙黛瓦的村落相映成趣,好一幅和谐的山村春景图。在这场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河西庄村正在健笔书写着脱贫攻坚路上一份最美的答卷。(记者 刘少伟 通讯员 任红生)
吕梁日报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